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名句如"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他在中国词史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一文对冯延巳词有透彻的分析。冯延巳的词作,前人已作了很多中肯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北宋陈世修搜集整理了冯延巳的《阳春集》,他于序中对冯延巳的词从创作背景、功能、风格等方面作了评介。本文在解读《阳春集序》的基础上,结合冯延巳的词作进行分析,对冯延巳词的风格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安敏 《现代语文》2006,(9):49-50
冯延巳作为五代时期的词人,他的词有着绮丽香艳的格调,清丽流转的语言,纤柔细腻的情绪。但是,冯延巳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在五代词中的出类拔萃并不在此,而是在其“堂庑特大”。本以干国维在《人问词话》中所评“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为切入点来探讨一下冯延巳的词“堂庑特大”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冯延巳的人品与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延巳身处南唐衰乱时世,其词抒写士大夫文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悲哀,颇多邀宠固位之意旨。后代词论家却从冯氏惝恍迷离、朦胧含蓄的词境中,挖掘出忠爱缠绵、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从而赋予他符号化的面具。冯延巳的独特词境对于后代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延巳词悲剧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延巳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的词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鹊踏枝·(二)》代表了冯词悲剧意蕴的各个方面和冯词悲剧意识的主要表达方式。冯延巳将人生的失败转化为艺术上的丰收,这不仅提高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表现功能和品次,冯一生的追求也没有完全落空。  相似文献   

6.
南唐词人冯延巳以词闻名文坛且"领袖于南唐",其词造语清丽,词风唯美,情致缠绵,语言典雅,境界开阔,为后人所推崇。而结合冯延巳的为人和仕途,其人品为当时人所不耻并受到诟病和谩骂。在中国文学讲究"文如其人"这一传统背景下,他的人品问题却在历史中被淡化,而作品却流传千古,我们可以以西方唯美主义文论来解读这种艺术与道德,即词品与文品的二律背反问题。  相似文献   

7.
韩偓与冯延巳,都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都是国家重臣,二人相似的处境造成了他们对时政、世事、人生等相似的看法与体验,这种相似的体验是韩偓诗之所以能引起冯延巳共鸣的原因。在南唐末世的背景下,冯延巳出于精神上的仰慕与心理上的认同,以韩偓为榜样,以韩偓诗歌中的思想内涵为精神慰藉,充分吸收韩诗中的文学养分,形成了正中词热烈执着的九死不悔的精神内涵,提高了词的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除此之外,冯延巳一些词作的词意也承袭了韩偓诗歌的诗意。探讨冯延巳对韩偓诗歌的继承情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冯延巳词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8.
冯延巳是一位生活优裕,仁途顺利的词人,做过宰相。他多技艺,有词学的深厚基础,在南唐诗人中颇有成就。冯词以抒情见长,委婉细腻,深沉真挚,很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中,"闲"是词人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其中,冯延巳的词可以视为典型,他的111首词中就有14首运用了"闲"这一意象。冯词"闲"之内涵,其实表现的是自己无力匡扶社稷的惆怅悲哀之情和身陷党争又无法言明的孤苦无奈之情。  相似文献   

10.
晏殊作为北宋的重要词家 ,受南唐词特别是冯延巳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 ,但他的词也并非完全是走的南唐的路线 ,从他的词中我们亦可看到他并未脱离花间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观念上 ,他象花间词人一样把词当作是酒边宴前的佐欢工具 ,并没有把它当成独立的抒情文学 ;在具体内容上 ,他的许多词虽有南唐词的情致 ,但并不缺乏对男女情事的专注  相似文献   

11.
晏殊是词史上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词人。然而,历来词论家多认为晏殊词源于南唐冯延巳,似乎晏殊词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宋代刘攽说:“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训,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清代刘熙载也认为:“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今之评论晏词者也持此说。其实,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是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晏殊,自然也不会例外。他不仅发扬了南唐词的长处,汲取“花间”词的精华,而且还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2.
刘放在《中山诗话》中认为,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一样具有可歌性,而不是晏殊词继承冯延巳词风格;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中晏元献一句出现晏几道的词句,当确为评论晏殊而非晏几道,只是其后的词句将晏几道词误记为晏殊词;李清照《词论》中批评晏殊词有“以诗为词”和“不协音律”两项,前一项已确证,而后一项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在《艺概》四卷中提到:"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本文试图通过对"俊"、"深"别解,对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词风、生平、人生态度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试论花间词对晏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殊作为北宋的重要词家,受南唐词特别是冯延巳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但他的词也并非完全是走的南唐的路线,从他的词中我们亦可看到他并未脱离花间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观念上,他象花间词人一样把词当作是酒边宴前的佐欢工具,并没有把它当成独立的抒情学;在具体内容上,他的许多词虽有南唐词的情致,但并不缺乏对男女情事的专注。  相似文献   

15.
南唐名家冯延巳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其词章迷离(忄党)恍而凄惋深切、感发强烈而意境深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突破了花间的狭窄空间,既保留了词的要眇特质,又增强了词的感情力度。作者词章风格的形成,与他身处宰相高位而面对亡国前景和复杂的政局有关,也与他的个性修养有关。  相似文献   

16.
徐坤 《语文知识》2007,(3):78-79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其词《清平乐》音韵谐美,语辞俊丽,词格温润,在文辞风格上继承了冯延巳词的明淡浅丽,又在气象上流露出温庭筠词的雍容闲雅。  相似文献   

17.
南唐冯延巳、李Jing、李煜三人的记号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巳李Jing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后来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的北宋词,也经历了一场类似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变化,前者像是后者的一次初步预演,两次发展,是呈螺旋形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8.
在北宋初的词坛上,晏殊、欧阳修同被视为南唐冯延巳的传人。冯煦《唐五代词选序》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晏、欧,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晏殊和欧阳修去五代不远,又同是江西人,南唐词,特别是冯延巳歌词的流风余韵,对他们的濡染并不奇怪,前人于此多有论述。但是,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中又辨明:“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明确指出晏、欧同时沾丐冯延巳词风,得益却不尽相同。文学  相似文献   

19.
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秉承花间风格,但又不失清雅蕴藉,王国维以"和泪试严妆"一言以蔽之。冯词众多的先行研究,多关注冯延巳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冯词中屡屡出现的色彩词及色彩意象。本研究借用西方色彩基本原理,探究冯词的择色标准、用色特征、色彩意象的设置和功能、色彩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并以五代、南唐花鸟画的变革趋势作为辅证,以期多维、科学地审视冯词,重新认识冯延巳高超的美学价值和对中国文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韦庄是唐末五代人,家居京兆杜陵,即今之陕西西安。他很有才华,感情丰富,又处唐朝末年,“国家不幸诗家幸”,写出了《台城》《古离别》等传世名作。他也是五代著名词家,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南唐冯延巳、李煜等词家,韦庄一共写过五首《堇萨蛮》。《芏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一首塞北游子对江南的深情赞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