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人教版)化学平衡一节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演示实验是: 用等浓度等体积的FeCl_3溶液和KCNS溶液混合,生成红色液体把该红色溶液平均分入三支试管,向第一、二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浓度较大且相等的FeCl_3溶  相似文献   

2.
化学平衡是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阐明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时,通常选用下面的反应:2NO2N2O4+13.6千卡(红棕色)(无色)我们知道,化学平衡的移动与温度、压力、浓度有关。当压力、浓度不变时,温度升高有利于平衡朝吸热的方向移动,在上述反应中即向左移动,引起NO2分子相应增多,气体颜色加深;反之,温度降低,则气体颜色变淡。文献资料表明,该平衡在-11℃~140℃温度范围内存在。高于140℃只有NO2分子,低于-11℃时,全部凝固成N2O4的无色晶体(图1)。1通常用的演示实验方法a.用1根玻璃管…  相似文献   

3.
色彩魔宫     
溶液中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许多溶质是无色的,学生不易理解溶液中发生了(?)的变化,本文介绍的两则演示实验利用指(?)使溶液的颜色改变,形象地显示了溶液内部的变化。 一、鸡尾酒 1.原理 此实验利用的是指示剂溴百里酚蓝(HA)的性质和颜色变化。如下式所示:  相似文献   

4.
化学平衡实验演示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仪器用途及特点1.用途:本教具主要用于演示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2.特点:(1)本教具制作简便、取材容易,能一次性演示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补充了教材上缺少的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2)整个实验操作便  相似文献   

5.
一、恰当地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在教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程序。在讲解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时是把实验放在前,然后由学生:(1)归纳实验现象和  相似文献   

6.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统编高一化学课本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今就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一、关于氯化钾对硫氰化铁溶液颜色的影响这个问题课本里是以氯化铁跟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硫氰化铁为例讨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_3 3KSCN(?)Fe(SCN)_3 3KCl(1)当向混和溶液中滴加浓氯化铁溶液或硫氰化钾溶液时,溶液的红色变深,现在删去了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第三册中,安排了一个说明化学平衡移动的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演示中,平衡体系2NO2(g)=N2O4(g)的混合气体在加减压时的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因此,我们用NH3(g) H2S(g)=NH4HS(s)反应代替教科书中的2NO2(g)=N2O4(g),来说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运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到最佳实验条件,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第三册中,安排了一个说明化学平衡移动的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演示中,平衡体系2NO2(g)=N2O4(g)的混合气体在加减压时的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因此,我们用NH3(g)+H2S(g)=NH4HS(s)反应代替教科书中的2NO2(g)=N2O4(g),来说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运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到最佳实验条件,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正交试验法寻找三氯化铁溶液与疏氰酸钾溶液反应红色突变的最佳方法,从而改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一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0.
在《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鉴定Mn~(2 )离子的存在都是利用NaBiO_3~(?)氧化法将Mn~(2 )氧化为MnO_4成为紫色溶液,反应式:2Mn~(2 ) 5NaBiO_3~- 14H~ =2MnO_4~- 5Bi~(3 ) 7H_2O 5Na~ 这一反应灵敏度高,效果好,是一个很理想的方法.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释也能得到满意的结论,电极反应:Mn0_4~- 8H~ 5e~-(?)Mn~(2 ) 4H_2O (?)~0=1.491VNaBiO_3~(?) 6H~ 2e~-(?)Bi~(3 ) 3H_2O Na~ 1 (?)_A(?)=1.80V,故在酸性条件下,上述反应能进行.但在实验时,若不控制反应条件,反应后,往往得到棕黑色浑浊液而不是澄清的MnO_4~-紫色溶液.初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NaBiO_3~-的量少,未能将Mn~(2 )全部氧化为MnO_4~-或溶液的酸度不够.因此实验时增加了NaBiO_3的用量,提高了溶液的酸度.但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针对此现象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掌握好适当的Mn~(2 )浓度和溶液的酸度对Mn~(2 )转化为MnO_4~-的反应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该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河北涞水县一中白云认为:现行统编高中化学课本高中第二册第八十一页在讲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编写了一个演示实验,写出了化学方程式: FeCl_3+3KSCN Fe(SON)_3+3KCl 接着又说:“在平衡混和物里,当加入氯化铁溶液或硫氰化钾溶液以后,溶液的颜色加深了。” 这个演示实验出现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无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 ,是利用化学反应 2NO2(g)N2 O4 (g)来演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 ,但在实际演示中 ,平衡体系混合气体在加、减压强时的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因此我们改用NH3(g)+H2 S(g)NH4 HS(s)的反应来作实验演示 ,并运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其最佳实验条件。1 基本原理在NH3(g) +H2 S(g)NH4 HS(s)反应中 ,当增大压强时 ,化学平衡向生成NH4 HS的方向移动 ,此时可观察到体系中有白色晶体出现 ,当减小压强时 ,化学平衡向生成NH3和H2 S的方向移动 ,此时可观察到原先出现的白色晶体逐渐消失 ,体系又…  相似文献   

13.
氯化钴溶液变色实验的定量控制及相关趣味实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普通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化学—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P52专题四——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中对氯化钴溶液的变色原理进行了定性分析[1]。目的是让学生对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  相似文献   

14.
在讲解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时,为了说明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些书或老师除做了在氯化铁和硫氰化钾混和溶液中增加氯化铁或硫氰化钾的实验,还做了增加氯化钾浓度使平衡移动的实验,实验结果是溶液颜色变深。一般把这个现象解释为由于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左移动的结果。表面看来,似乎弥补了课本中演示实验的不足(实验3—4中没有做增大生成物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实则是犯了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深巩固压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我们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改装成一个演示实验,现介绍如下: 一、实验原理: ICl(褐色液态)+Cl_2(黄绿色气态)ICl_3(黄色固态)根据上列反应式中氯气压强(浓  相似文献   

16.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怎样讲授好?一、做好演示实验,初步形成概念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难度较大,成功的关键是:1.注射器密封要好(针头端用橡皮塞封闭,其余漏气处涂凡士林).2.推压、拉开活塞的距离要大,即混和气体体积变化要大,最少要超过一倍.演示时,最好用二支注射器进行,以便对比气体颜色的变化,以引导学生对演示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时,要突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实质上是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增大或减小压强,NO_2和N_2O_4的浓度均随之改变,V_正和V_逆亦随之改变.但它们改变的程度并不相同,否则平衡不会移动.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的第一章《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中,实验1—1,1—2的演示实验,利用在试管中进行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稀硫酸的反应,通过观察出现浑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8.
原教材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演示实验是在注射器内充入NO2和N2O4混合气,然后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教学中经反复实验,混合气颜色变化不明显,压强也难以达到适宜程度和易于控制,而且NO2有毒性,污染环境.而现行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取消了此演示实验.这使得“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教学中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为此,对原课本“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原教材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演示实验是在注射器内充入NO2和N2O4混合气,然后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教学中经反复实验,混合气颜色变化不明显,压强也难以达到适宜程度和易于控制,而且NO2有毒性,污染环境.而现行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取消了此演示实验.这使得"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教学中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为此,对原课本"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普通中学化学教材(必修)[实验6-5]是浓硫酸与铜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发现有如下不足之处:(1)实验中有黑色不溶物出现,干扰观察反应成生的蓝色的CuSO4溶液,影响演示实验效果;(2) 由于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原实验设计中SO2容易从试管口泄漏,这样不利于环境保护;(3)由于铜片在浓H2SO4溶液中,高温使反应继续进行,消耗未反应完的铜片,不利用药品节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