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衍的历史学说以五德终始说为其内容。他认为自战国至黄帝的历史分别是黄帝得土德、大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文王得火德 ,依次而建 ,这就叫“五德转移”;新帝王将兴时 ,上天必先显祥瑞 ,这就叫“符应”;新德兴盛建朝后 ,一切文物制度、旌旗服色须变更 ,这就叫“治各有宜”。这一历史学说开阔了人们的历史视野 ;注重于探寻历史的变易及其规律 ;强调形式逻辑的类推方法 ;倡导大一统思想。同时也宣扬“命定论”、循环论和神秘论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应同》保存了稷下学者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对《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为何仍作"代火者必将水",顾颉刚猜测:"《吕氏春秋》钞录《邹子终始》之文,未加润色";与《吕氏春秋》编撰时代人们的"天子"观念有关。顾颉刚的第一个猜测是合理的,《吕氏春秋》保留了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原貌,而李善《文选》注对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理解存在误差。顾颉刚的另一个猜测则有欠妥当。基于对顾颉刚"两个猜测"的考察,可见他认为邹衍的学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编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邹衍把春秋战国时期极为盛行的前兆迷信运用于五德终始说中,使之成为五德终始说中上天,五德,帝王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并且增加了五德终始说的主观性,随意性,同时也抬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五德终始理论解释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做法,肇始于战国时期。《史记·孟荀列传》曰:“邹衍……称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现在一般人都根据这段话视邹衍为五德终始说的“始作俑者”。这一理论问世后,影响是很大的。有人兜售之、秦始皇采纳之。到了两汉,这一理论更是大为流行,成为儒者论证汉祚合理性,解释历史演进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当时,关于汉德问题的议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西汉初期张苍所倡导的汉为“水德”说。《汉书·任敖传》言:“苍为  相似文献   

5.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邹衍五德终始说是历代统治者争取正统地位的基本政治理论之一。这一学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早在秦始皇时便已对它进行了"修正"。到了汉代,五德终始的相胜论逐渐为五德相生论所代替。然在相生说中,亦兼取五行相胜与毋常胜之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受命之说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试论先秦五行世界图式之系统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学说被学者称之为"中国人的思想律"。它既与初民早期的民生日用密切相关,又为当时认识世界提供了完备的解释体系。五被抽象为数字崇拜对象。世界的物质性使人们最终选择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宇宙万物创生过程的承担者。五行被作为世界图式的系统化表述是《月令》,它具有行政年历的社会功用,还具有早期自然哲学体系的色彩。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二者均作为先秦时代五行思想发展体系的最高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李正君 《文教资料》2011,(5):101-103
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将阴阳五行相克的原理附会到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王朝更替上来,西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对此理论加以改造,以五行相生的理论解释王朝更替,在秦汉之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五德终始说在此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角度入手,通过考察《洪范》“五行”、“思孟五行”和“五德终始”三种“五行”学说,对经学史上围绕“五行”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整个论述意在关注不同的思想形态及其意义,不涉及学术史方面的具体考证,因此本文不是严格意义的经学史论文,而是一篇哲学史或思想史论文.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植根于西汉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 ,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在摭拾并放大了传统的天命观 ,继承和发展了思、孟的天人合一论 ,推演了邹衍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相结合的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系统、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于《春秋》之义多有发挥,最显著的便是将其导向谶纬。受《春秋繁露》影响极深的《春秋纬》,于其中的受命改制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其继承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春秋》为改制思想的发起点,皆为先言受命,后言改制;其变化则主要体现在以灾异为天命之征象、多言圣人受命、将三统说与新五德终始学说杂糅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正君 《考试周刊》2011,(35):34-35
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将阴阳五行的理论应用于社会人事变革,用五行相胜的学说来解释王朝更替,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此理论广泛应用于秦汉之际,并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汉初年尤其是汉高祖朝的德制则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古今学者对此争议颇多。本文旨在探究高祖朝是否存在过火德制,以及水德制存在的理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哲学史上社会历史观的评价问题,一向引人瞩目。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人们对于哲学史上那些明显的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诸如孟轲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英雄史观,邹衍、董仲舒的“五德终始”、“三统三正”的循环史观,邵雍的“元会世运”的倒退史观,以及程朱学派“革欲复理”的天理史观等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哲学史上那些具有进步倾向和积极因素的社会历史观点应作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五行说原本是一种朴素的物质观,在春秋后期,逐渐走向抽象并在数术占卜中扩大了范围。战国前期田氏代齐政治背景下的"百家言黄帝"的社会思潮促成了土为中位的五行结构说的形成。邹衍将五行说引入历史用以解释朝代更替,在齐倡导五行相生,在燕倡导五行相胜,后来《吕氏春秋》采撷五行思想,展示了战国末年的五行大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六朝志怪小说代表作的《搜神记》深受各种思想影响,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曾炽盛一时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它的影响.笔者在天人感应这一命题之下,从谴告论、祥瑞说和五德终始说三个方面阐述《搜神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搜神记》中之所以有这种浓重的阴阴五行思想,与当时社会深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及作者干宝本人"性好阴阳术数"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质论本是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论的一部分,但是战国时期儒家又提出了以文质相互救弊为主要内容的“文质”论来解释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影响甚大的“三统三正”说、“五德终始”说等不同的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这些历史理论在形式上是在解释历史,但其直接的目的则是通过历史的循环来说明现实和预示未来。它们一方面成为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模式,同时也是匡正现实政治的重要理论武器。儒家的历史哲学也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家学师承,也包括儒家思想、五德终始说、先秦学说等,因而表现出二重性特征:既怀疑天命,强调天人相分,又表现出不彻底性,承认天的意志性的存在.但其天人思想中明显表现出了重人事的特征,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发展学说是朱熹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含。本文认为,朱熹的历史发展学说主要包括“理气妙合”的世界起源说、因革损益的社会变革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三个部分。文章还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作者对这一学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高彬 《初中生辅导》2023,(Z4):22-23
<正>“六月飞雪”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春秋时期。《淮南子》记载:“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意思是说:燕昭王姬平请齐国的邹衍等贤人来帮助治理国家,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燕王意识到邹衍的冤屈,就释放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