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以来,由于实证主义膨胀,理性精神囿于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符号化盛行,把探问人生意义和价值排除在科学的认识之外。胡塞尔认为这一切都加大了事实科学和价值意义学说间的鸿沟,最终导致了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要挽救这种危机,解决办法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到真正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根源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危机。由于希腊传统的哲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主义,认为人可以不受感性偶然性的干扰甚至控制,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理性利己的“经济人”范式,把理性作为个人经济行为的绝对准则,使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大大削弱。为解决哲学上的困境,胡塞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将人性中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的诉求融入理性主义的范畴之中,从而开启了经济学者思想的广阔天空,促成了经济科学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是西方古典哲学分化和变革的时代。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各自从一个侧翼向古典理性主义发动攻击,导致古典理性主义的瓦解和分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古典理性主义的继承者,又是它的批判者,科学地回答了理性的起源,本性和功能以及实践在意志和理性统一中的功能,使理性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马克思哲学最流行的曲解是将马克思哲学混同于一种近代理性哲学,同时,把马克思哲学歪曲为一种解释性的实证主义哲学。殊不知,在现代哲学对近代理性哲学或本质主义发起革命的思潮中,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是最为釜底抽薪的。马克思哲学以生存论为基础,以统一了思维和存在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对近代理性哲学的超越。正因为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就决然和解释性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相对立,而专注于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批判,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中,人不仅是现实层面上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德性主体,而德性主体是直接“受”之于天而“成”之于人的,此其一。其二,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情感与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理性”而不是形式理性,这种理性具有跨越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的人主义精神。其三,把心灵存在与境界合并起来考察,说明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仅讲主客合一,心物合一,而且讲天人合一,它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或心灵存在的方式,因此是存在论的问题。总之,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应当相互参照;中国当前需要补理性主义的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学说;中西关于人的哲学,尤其是心灵哲学,是有互补性的。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为精神特征极为明显、演变轨迹极为相似的两大结构体。其一为古典美育哲学,它与知识、理性、道德不分,美育潜在于智育和德育的精神结构中。审美教育哲学此时尚未找到它自己的运转轴心,而是紧紧围绕道德化或理性化的太阳运转;其二为现代美育哲学,它表现为对知识、理性、道德的超越性特征,与古典美育哲学利用知识、理性和道德所做的启蒙人性的工作相反,它针对的是近代社会以来,人在知识和道德对人的沉重异化和人性面临的分裂危机的现实基础上而引发的一场人性自我复归和整个上升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审美教育哲学才始获有了它的本体存在和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卡尔·莱蒙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他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对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发生过巨大影响,构成了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理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而提出的。后者重视归  相似文献   

8.
尼采哲学具有鲜明的反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尼采对理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反对把逻辑、理性视作形而上学的根基,认为逻辑和理性都起源于非理性,反对把理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强调感官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其次,尼采主张用主观的相对的透视主义取代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否定客观的绝对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透视既然是多元的,那么世界也是多元化的,是无限可解释的。正是尼采哲学的这些特点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其哲学具有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库恩的范式论对西方传统文化即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和反叛,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变,同时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库恩范式论从科学哲学内部动摇了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根基——实证主义,也引发了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和诘难;库恩范式论强调真理的相对性,把科学理解为实战性的参与为多元文化心理学兴起奠定了哲学基础;库恩范式论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反思,将有助于走向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文艺复兴以来,笛卡尔哲学代表的理性主义一直成为推动西方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上个世纪,乐观的唯理性主义给现代社会带来深重的文化危机,尤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社会开始反思工具理性和科学至上。笛卡尔同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帕斯卡通过研究“人的问题”,对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至今对我们重新审视理性的运用、反思工具理性造成的现代文明的内在危机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对人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理性因素中注重人的认知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主观主义”的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而忽视人的认知理性。这两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教育管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组织与组织中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以及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等能在人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2.
学术自由思想滥觞于古希腊,至德国古典大学才作办一种理念被明确提出并付诸实践。从古希腊到德意志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为学术自由构筑了传统的哲学根基。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在近代遭遇了巨大困境,占社会理性主导地位的科技理性也引发了一系列现实危机,学术自由的传统哲学基础被严重撼动。必须通过对传统理性主义精神内核的保留、人的自由的合目的性确证以及科技理性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等逻辑上的三步走,才能对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进行哲学上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最先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维护人的价值和使命"的口号下,对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提出公开的挑战。他把自我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或万物的本质,强调个人意志的独立,贬低理性,否定科学。其理论目标就是其悲观主义人生观,因此其悲观哲学几乎成为叔本华思想的首要特征。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直接导源于其本体论,展现在其哲学的推理过程中,是其哲学思想的最终结论和归宿。文章通过对其悲观哲学的内容分析,揭示了其理论的生成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意义基础和价值源泉,但它也是"无真理的现实",有待超越。科学教育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化内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把生活世界提到首位不仅是走出科学危机的哲学观念,也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此,科学教育的改革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场景,探究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越出科学的边界,探究非科学的问题,还原科学家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本体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表现为对自由和必然的各自追求,最终本体论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认识论上的差异.上述四种范畴根据各自的内涵发展为相应的哲学思潮,但均可归纳为理性和自由两种属性.它们作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制约和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人学是在反对传统人学的理性至上,把人归结为理性的动物的观点的过程中开启西方人学的现代发展方向的。现代西方人学是非理性主义的人学。在实现非理性主义转向的过程中,现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意志主义人学、生命哲学人学、存在主义人学、精神分析人学、法兰克福学派人学、宗教人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多种人学理论方案和流派的相关嬗变。现代西方人学是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存在状况的理论观照。她以人的本体论地位为人学的成立论根基,以非理性概括人的本质,以孤独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以悲剧和虚无厘定人生的价值,以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确立人学从而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认真总结和吸取现代西方人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七世纪中期以降,理性主义发展起来,成为欧洲的精神主宰。西方知识界春风得意,朝气蓬勃,他们确信只要掌握了理性这把万能钥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笛卡尔的哲学和牛顿力学助长了欧洲人的乐观主义,他们深信宇宙具有内在和谐性,万物都在有序中运动。人可以凭借理性把握住它们的运动规律。于是,凡是不合规律的都被斥为虚妄,凡是不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之分。理性德育立足于理性主义哲学,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具有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情感德育立足于非理性主义哲学,依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人作为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使高校理性德育与情感德育在实践中成功融合。  相似文献   

19.
人性善恶说无法科学论证人性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指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从而对人性做出了科学的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通过对人的生存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科学地解读人性内涵,以指导人们采取合适的生存方式,应对各种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七、理性哲学与实践哲学索洛维约夫在上达首先展示了权本华之前的哲学发展历程,在这里,现性主义从胜利走向终结,然后表述了叙本华和哈特曼的形而上学体系,这是同个反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最后指出了这两个哲学体系形式上的片面性;不断地把个别的抽象概念实在化,这个片面性是整个西方哲学所共有的.现在索洛维纳夫打算解决这样一个问团:解释“潜意识哲学”在西方理论的几个世纪的发展中的意义,这个发展走向了彻底的危机,这个危机就表现在“潜意识哲学”之中.以叙本华和哈特曼为代表的哲学被称为实践哲学,这种哲学不是从抽象逻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