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义 《现代企业教育》2011,(14):190-191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2.
吴琼  陈亭亭 《考试周刊》2013,(1):160-16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的交往。在校期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剖析转型社会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表现形式、特点、产生成因和转型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消除转型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和就业的问题,还有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至出现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性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此,大学生应从学习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技巧和培养多种能力入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扬州大学218名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认知偏差问卷(TCBQ)和人际交往能力测试问卷的调查,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其人际交往与认知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认知偏差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抑郁,大一和大三年级、大二和大三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在认知偏差总分上,大一和大三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2)人际交往总分和交往能力等级在各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认知偏差总分与其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个体人际交往障碍的诊断和分析形成原因,可以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纠正认知偏差、进行心理调节、创造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等办法,助其实现“二次诞生”.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和认知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且具有自由性与广泛性等特点,然而对其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和是非曲直的认知辨别能力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现阶段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技术,从而更加偏向于在网络上进行人际交往活动,但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会存在信任感缺失的情况。基于此,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变迁与认知演化当前发展趋势,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在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交际交往方式的变迁与认知演化的引导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梁胜 《文教资料》2007,(33):154-156
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交流主要问题,产生交往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认知、情感、人格等。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交往的原则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的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对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医学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归因、分型与相关因素,采用多种心理量表与问卷对有不同程度交往心理困惑的302名贫困生进行交往心理状况探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敏感型、孤独偏执型、交往焦虑型、羞怯恐惧型、嫉妒怨恨型、多疑戒备型、虚荣攀比型等心理障碍。所以,人际交往的自我认知与交往能力、情商水平、人格的差异等主观因素是贫困生引发各种交往心理障碍的主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作为高校辅导员,应采取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加强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等手段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拥有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学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在影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诸多原因中,经济条件的贫困性是根本原因,通过社会交往氛围、家庭成长环境、学校交往环境、自身性格心理等影响因素体现出来。借鉴儒家交往伦理,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学校和贫困大学生应提高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知;从思想上消解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建立大学生互助团队,培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交往技能;提升道德素养,以自身的道德人格魅力拓展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3.
<正>Art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major and many social activities,ar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social contacts.Otherwise it will cause a lot of stress,which eventually lead to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influence their common cognition lesson.Art students have a uniqu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such as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在目前高校工作中日益突显,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主观认知态度方式、社会大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将经济助困与心理助困有机结合;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从而促进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认知调查问卷》,对117名中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中日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开放态度和人际交往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中日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和择偶心理2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3)日本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一般"选项。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主要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视角。本文主要从社会幸福感领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通过调查研究从人格影响、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等方面阐述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有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自我呈现的新舞台,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有助于加深对该群体自我呈现行为的认知,促进其良好交往模式的建立.本研究依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从个人信息、生产内容、表演策略及动机需求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发现大学生群体通过个人信息与生产内容,运用积极...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个体一社会归因偏差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认知的基本归因偏差及其产生这些偏差的主要成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才能使大学生克服归因偏差,得到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际交往受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文章着重分析认知、情感、态度、及个性等心理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干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等。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个人五方面分析了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了统一社会认识、丰富校园活动、加强心理教育、增强家庭联系、引导合理认知等解决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