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 进士王虬(杨赞禹榜) 《新唐书·艺文志》:“王虬,字希龙,泉州南安人。大顺初举进士第。”民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大顺元年杨赞禹榜进士王虬,南安人。” 进士王仁缋(杨赞禹榜)  相似文献   

2.
姚合“从军夏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方林同志《姚合在御史台时期及其交游考》,考姚合“从宝历元年(825)初至大和元年(827)初任监察御史”,“从军在边地夏州一带”,“在傅良弼军中作掌书记”(按:傅氏长庆四年至大和二年为夏绥节度使),“从军一年多”,“大和元年秋回归洛阳”,  相似文献   

3.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已处于崩溃前夕,而唐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则”的精神,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4.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载,陆秀夫“景定元年(1260年)登进士第。”我以为不确:一、按宋制,三年一次开科取士。查《宋史·理宗纪》,有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甲寅,“赐礼部进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开庆元年(1259)五月辛末“赐礼部进士周应炎以下四百四十二人及第”。景定三年(1262)五月丁丑,“赐礼部进士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与“四”组合而成的名词,现略加列举。四杰唐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时以诗文著名,时人称为四杰。王勃(650—676)字子安,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杨炯(650—693)代表作《从军行》。卢照邻(约630—约680)字升之,代表作《长安古意》。骆宾王(约638—?)代表作《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除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外,“四杰”还有如宋代的欧阳弇、欧阳弈、欧阳弁、欧阳  相似文献   

6.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年间去拜会当朝宰相李林甫,递上一个名片,上面题字:“海上钓鳌鱼的宾客李白”,李林甫问他:“您在海上钓鳌鱼,以何物为钩线?”李白答:“我用风浪激发豪情,壮志贯乾坤,用彩虹作丝线,弯月作钓钩。”李林甫又问:“用什么当钓饵?”李白说:“用世上无义的男子当钓饵。”当时把宰相李林甫(哧赤)得脸都白了!(见《侯鲭录》)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蒲公英》一文中,“甫”出现三次:①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的一声把茸毛吹去。②“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甫!”(此句在文中两见——引者)在上述语境里,“甫”显然用作象声词,摹写从嘴里喷出气体以吹动物件时发出的声音。笔者认为,这个“甫”字使用不当。吹,是“合拢嘴唇用力出气”(《新华字典》);甫,音 fǘ,发音时  相似文献   

9.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王力《古代汉语》教材(1990年版,第一册187页)注曰:“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其说欠准确,臆辨如下。 《论语》皇侃《义疏》:“希,疏也……弹瑟手迟而声稀也。”希,后来写作“稀”,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古书多作“希”宇,如《尚书·尧典》:“鸟兽希革。”孔传:“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李善注:“‘希’与‘稀’,同,古字通也。”所谓“鼓瑟希”应是指瑟声缓慢悠长,而不应如教材所注接近尾声,二者想不至那样巧合。教材的说法是受了朱喜的影  相似文献   

10.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权限,在局部地区施行过一些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八二五)二月来到桂林,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他在桂林四年,曾为桂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今的隐山、南溪山就是他在的时候开的,诗人吴武陵作的《新开隐山记》和李渤自己写的《南溪诗序》都说得很详细。我们这些后之游者是不应该忘记“伐棘导泉”的开辟者李渤的。 李渤字濬之,成纪人,生于公元七七二年,八三一年卒。青年时曾与他的哥哥李涉(也是诗人)相继隐居庐山和嵩山,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由于他“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  相似文献   

12.
蔡平 《现代语文》2005,(3):29-29
一、文言句子中的国号、年号、人 名、地名、官职名后面应作停顿。 例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 娃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 子的美称。 例2、《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是欧阳修的姓,"文忠"是 谥号,"公"是人们对欧阳修的尊称, "集"是他的著作汇编。 二、"夫"、"盖"、"若夫"等句首发  相似文献   

13.
冯时行,字当可,宋恭州(今重庆)人。自号(?)云或(?)云子,人称(?)云先生,著有《(?)云文集》。 冯时行的生年史无记载,其所作《龙多山鷲台院记》有云:“绍兴已卯,行年五十九。”(《合州志》)以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九年(一一五九)逆推五十九年,是为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他少年时曾住居(?)云山读书。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状元及第,先后在奉节(今四川奉节)、南浦(今四川万县)、江原(今四川崇庆东)、丹稜(今四川丹稜)等地任县官。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奉旨上朝,得罪卖国宰相秦桧,次年调知万州(今四川万  相似文献   

14.
周邦彦,字美成,晚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有《片玉集》传世。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一岁据《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是年四月,“江河决溢,河北尤甚”。七月,“赐河北流民米”,“出内藏银,绢三十万,振贷河北”。  相似文献   

15.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十九岁这年秋登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文情并茂的《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其业未竟’,被荐为东平学正。”(《张养浩作品选·前言》)历任礼部令史、御史台台椽、堂邑县尹。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调入京城,先后任太子文学、监察御史,每每犯颜直谏,毫不顾及自身安危。终因万言《时政书》而让“当国者不能容。  相似文献   

16.
“与”字在《史记》、《汉书》中有“带领、率领” 义,而现有各字、词典“与”字下均未列此义项,应予增补.(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饣甫)之.” 同上:“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相似文献   

17.
宋之问,《旧唐书本传》说他是虢州弘农人.《新唐书本传》说他字延清,汾州人.前说是指他的郡望,后说是指他的家乡.《旧唐书》说他弱冠知名,尤长五言诗.《唐书》说:甫冠(即年二十),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按此事约当在调露元年(679).则宋之问当生于高宗显庆五年(660).  相似文献   

18.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书上解释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我国周代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的习俗。一个贵族婴儿生下三个月之后,由父亲命名,这是“幼名”的意思。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由来宾给他取字,这就叫“冠字”。“冠字”的方式是:“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可见字的全称是三个字组成。如伯阳父,仲山甫,叔原父之类。叔远甫那个时候虽然“冠字”的礼俗早已消失,但这种取字的方式无疑是反映了周代礼俗的遗俗。这种由三个字构成的“字”是有一番讲究的。第一个字是…  相似文献   

19.
唐诗人张彻,新旧《唐书》无传,仅《张弘靖传》稍及之。彻为韩愈从女婿,韩愈有《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祭张给事文》(以下简称《祭文》)。然二文所载事迹亦均侧重叙述其长庆元年被害之事,新旧《唐书·张弘靖传》所本即此。长庆元年之前事迹,史籍未载,阙焉不详。彻生活于贞元、元和间,与同一时代著名诗人过往甚密。今考之于同一时期诗文,钩稽其事迹行实。张彻之字未详。排行老大。《墓志》云:“张君名彻,字某。”其他史料亦均未涉及其字。李贺有《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诗。又有《酒罢张大彻索赠诗》,自注:“时张初效潞幕。”是“潞州张大”即“潞幕”“张大彻”。又白居易有《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谓李贺诗中之张大为彻,是;而谓  相似文献   

20.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在其文赋代表作《阿房宫赋》中的描写。该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从问世近1200年来,素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赋中还有“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样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叹惋。霎时间,项羽便成为毁灭阿房宫这一文化瑰宝的罪魁祸首,落下了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