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道德教育具有主知主义的倾向,忽视道德实践,成为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思传统道德教育,有必要明确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明确道德实践本身具有的目的与发展的双重指向功能;彰显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呼唤,建立以道德实践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已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价值或理念的笃信不疑和身体力行,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缺失道德信仰会给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危害。道德教育要以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为旨向,以促进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道德的内在要求,道德信仰是实现道德实践性的精神动力机制,培育道德信仰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培育大学生道德信仰、提高道德教育实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袁静 《考试周刊》2013,(56):167-167
道德实践是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在个人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要用道德实践检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且也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喜謦孝号有实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应积极进行网络道德的理论研究;将网络道德引入课堂;促使大学生道德自律;建立健全网络行为的管理和指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笼统地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可分为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育两条途径,二者可分别对应于传统道德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因此,人们常常把直接道德教育等同于权威主义与灌输,对直接道德教学持排斥态度,并把道德教育的许多失误归之于直接道德教学,片面强调间接道德教育,这必定会影响德育课程的实施,削弱德育的实效。因此,本文主要对直接道德教学的内涵、现实性及其限度进行审视,以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直接道德教学,发挥其德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论上不能简化为一种规则或规则系统,而应在理论上和现实意义上确定为一种价值或价值系统。作这样的理解和界定,才可能深入把握道德冲突、道德失范、信仰迷失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理论上必须加以阐明的问题,也才可能对道德教育的实效作理性的审视,从而能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方法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道德教育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道德教育应立足于道德生活现产弘扬道德理想,从多元道德化中筛选符合道德演进规律的伦理精神充产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发展受教育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和"德"的含义与关系的论述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用丰厚的道德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睿智的道德思维以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实效;要运用元认知理论,扩充道德知识以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强化道德体验以升华高尚道德情感,加强道德监控以铸就成熟的自我道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2011,(Z1):32-34
成果名称:基于学生真实性道德冲突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新模式建构与推广实施研究申报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队成员:傅维利、刘磊、刘民、黄晓红、宋藜夏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情境进行道德说教,而不能真实地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而,把握真实性道德冲突与学生道德成长的关系,尽最大可能地消除道德教育中的虚假成分,注定是今后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取得良好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相似文献   

14.
尊重--鉴别两种道德教育的核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推行一种重在“教道德”,热衷灌输,轻视甚至反对“学道德”的道德教育。实施重在“学道德”的道德教育,关键是要把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尊重。尊重是道德需要的核心,尊重是道德学习的基础,自尊是自我调节系统的动力。尊重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特点是:确信道德潜能,发现道德需要;保护道德潜能,培养道德需要;发展道德潜能,引导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教育中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适应,面对一款款道德规范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受教育者往往不知所措。究其原因,道德教育中道德智慧培养的缺失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因此从分析道德教育失败的根源入手,阐述道德智慧及其价值功能,结合道德教育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同时从道德智慧的构成分析了培养道德智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心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二在目标指向、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工作方式诸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若将心理教育放大至道德教育或以心理教育取替道德教育,定然遭致德育含义的扩展、外延的膨胀与泛化等结局,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不独如此,这种观念与做法还极易使人错解心理教育的原旨,委弃其要旨,从而带来不必要的理论视差。将心理教育混同于道德教育,从深层追究,其实是混淆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潜存着德育泛化的危险,势必给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如今道德教育名目繁多,有责任教育、感恩教育、自信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往往独立进行,致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在内部产生分裂,道德教育过分专业化,这也是德育工作任务繁重,但实效低微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注重道德内容的基础性、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道德思维的发展,使道德教育由专业式走向通识式,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教育及其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混同,注重道德知识灌输,缺乏道德实践等问题。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建立道德调控机制,改革学校德育方式,培养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论道德失范时期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使既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受到现实行为方式与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忽略了制度教化这一道德教育的本源形式。我们从人性出发,指出道德与制度的共通与互补,认为在道德失范时期道德教育需要采取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相结合的途径,并对制度教化的条件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制度教化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制度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