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开头有老塾师诵读《诗经-关雎》的前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情节,教材把其中的“好”注为hào.这是错误的。 “好”有两种读音:读hǎo时,作形容词用,美好、美丽、友好的意思;读hào时,作  相似文献   

2.
说“一轮”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轮”,课本注解“转动一下”。把“轮”做“轮转”解,这是有根据的,如《吕氏春秋》中《仲夏纪·大乐》;“天地车轮”,便是一例。《越谚》有释:“轮”作“(?)”,解为“(音)轮,思也。又,(?)-(?)”。章太炎的《新方言》有注:“(?)”也作“仑”,浙江方言令人自省曰:肚里仑一仑,或叫(?)-(?)。(?),即“校”,音ji(?)o(较),如常言  相似文献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  相似文献   

4.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教材中容易写错笔顺的字作了教学提示,对教师的备课很有帮助。但笔者发现有几个字的提示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规定的笔顺相抵触,兹提出来商榷辨正。①第21页讲到“稻”字的笔顺时说“左边是禾木旁,右边的笔顺是“爫(?)舀”。第69页讲到“插“字的笔顺时说:“右半部容易写错,笔顺是:丿(?)千(?)臿。这里实际上是关于“臼”的笔顺问题。在《通用字表》中,“臼”的笔顺是:(亻(?)臼)。《通用字表》按每个字的笔画数目排列先后,同  相似文献   

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垫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ào”,有的说念“hǎ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剧中人物有的将“好”读着“hǎo”,有的读着“hào”.读法也很不统一。“君子好逑”的“好”到底该怎样读.有必要进行一番辨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虑,良人罢远征?”金性尧的《唐诗三百首新注》第46页说:“(?)衣,即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以木杵(?)去碱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唐诗三百首》第22页说:“秋季天气渐冷时,北方妇女将衣絮放在砧石,加工捶打,使能御寒,以备过冬。”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六国互丧”一句,课本注释为:“彼此(都)灭亡。”这样解释,容易使人误解,六国不是为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而是自相攻伐,同归于尽。这显然与历史事实和作者原意大相径庭。按“互”亦作“(?)”,《说文通训定声》:“(?)”,所以纤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或省竹。”《广雅·释器》:“(?),谓之(?)。”王念孙《疏证》:“说文,(?)可以收绳也。(?),纺车也。纺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注释:“堕军实而长寇仇:抛弃了俘虏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军实,指兵力,这里指俘获的秦军三帅。”显然,这里把“堕”解成抛弃,把“军实”释为俘虏了。仔细推敲,此种解释不尽妥贴。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堕”有二音:①读du(?)时,解为落、掉下来;②读hu(?)时,解为毁坏,这个意义又写作“堕”。由此看来,课  相似文献   

10.
二、三月份(120-149句) 120.“开(k(?)ii)学了,我要高((?)o)′高兴兴上幼儿园。”(家长或老师可先问:“开学了,你要怎样上幼儿园?”见《纲要》语言第1、2条,思想品德第1条。) 121.“春(ch(?)n)天到了,迎春花开了。”  相似文献   

11.
《文选》卷二十七载有王粲后期的代表作《从军诗五首》。其第一首(“从军有苦乐”)首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裴注置此首于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事后,并云:“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文选》李善注略同。笔者亦无异议。这里只说其第二至第五首的系年问题。这后四首诗的作年,现存史料无明确记载。第一个为之系年的是李善。他注《文选》,于此四首之“凉风厉秋节”首云:“《魏志》曰,建安二十一年,粲从征吴。作此四首。”(按:《魏志·王粲传》只云:“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粲”字当是李善为表意明确而加的。“作  相似文献   

12.
释“永号”     
《诗经·硕鼠》中有一句“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东汉郑玄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悦无忧苦。”显然,郑玄将“之”看作动词,将“永”通作“咏”。笔者不同意此种解释。笔者认为“号”是动词,号哭。“永”在号前,作副词,长长地。而“之”在此是结构助词,无实义。整句话的翻译为“乐郊啊乐郊,谁还会长长地哀哭号叫?”一、“号”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句子的中心词“号”的意义。“号”的繁体字为“號”。(见《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1.《说文解字》“虢,呼也。”2.《王力古汉语字典》虢:háo(一)大…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14.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15.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6.
现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十四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第二首是苏轼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科书预习提示中讲“这三首诗,是唐宋诗歌中千古传颂的名作”。经查,这三位诗人都是宋代人,显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三首诗也不是由唐、宋时的作者所写的。所以,课本如此讲是不妥的。因此,建议再版时能把“唐”字去掉。筻我的一点建议$河南淅川县九重镇第三中心小学@张本亮  相似文献   

17.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18.
王英志《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九首考释》(《文学遗产》加08年第6期)一文,至少有三首诗著作权误判。《扇面绝句三首》前一首见《瓯香馆集》卷八,题作《题画赠李先生》;后两首见《瓯香馆集》卷二,题为《观潮》,俱为清初“毗陵六逸之冠”恽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陈惠定 《现代语文》2002,(10):20-21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近代诗八首》中关于《登高》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理解,《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在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将“艰难”“苦恨”并列看待,在“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处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三回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题为“林黛玉进贾府”。文中有《西江月》二首,对第一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一句中的“潦倒”一词,教材并未作注。按辞典上的解释,“潦倒”即“生活困顿,精神颓丧”或“失意”。但结合《西江月》这首词的内容来看,此常规性的解释颇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