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将“李约瑟问题”从不同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对于“强李约瑟问题”本文赞同“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将其消解掉。对于“弱李约瑟问题”和“任鸿隽问题”则加以保留。在区分“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任鸿隽-李约瑟问题”。此外,明确了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数学化和实验性,据此对“第一次科学革命”之时段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4.
(1)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 我和沈国舫、刘昌明两位院士曾在2005年1月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逐步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其理由是生态不能涵盖环境的所有问题(例如污染问题),因此宜改提“生态与环境”;对各种生态问题主要是“修复”,而不是“建设”.事实上,这个词在国内已经产生一些误解和误导:一些地方不是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去保护、恢复或修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而是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人工生态系统,造成资金和劳力的浪费,甚至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5.
在本刊去年10月号陈晓平教授发表了《“李约瑟问题”辨析——兼评“陈方正一余英时方案”》一文(以下简称《辨析》),对敝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以下简称《继叛》)的论点,特别是与李约瑟问题有关者,提出不少批评和不同意见,本文对该文作一答复。但有一点须要首先澄清:《辨析》文将余英时教授为敝著所写序文中的意见与该书混为一谈,称之为“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又在多处将我们并称,这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与错误。  相似文献   

6.
最后我想就“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论辩谈一点个人看法。我过去之所以不愿意介入这一争论,是因为看到论辩双方往往在辩题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各讲一套,时而还有些伤感情的话冒出来。  第一种说“无”者说的是“无近代科学”,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实际上“李约瑟问题”就是要追究这一事实的原因。我只想补充一点,仅就时间的限定而言,不独中国古代“无近代科学”,古希腊也无,中世纪阿拉伯也无。说者或云“希腊虽无但其文化中蕴含着近代科学的要素”,此话有道理;但李约瑟的下述论断也应得到赞同,“绝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病理科医生,每天“新发现”的癌症病例从几个到几十个,近年来发病例数也明显增多。每当我看一例新的癌症患者的病理切片时,不是仅仅为了诊断而看切片,也不仅仅是诊断完就了事,而是既要诊断又要带着寻找治疗新方法的目的。面对每一例癌组织中细胞的千变万化,我要了解癌细胞活得怎么样,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会发生什么事(即与癌细胞“对话”),刚开始这些癌细胞似乎“不理睬”我,既不懂得它们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说过,教育问题主要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系统之外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教育问题就和教育系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分成两个层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被称之为"李约瑟之谜",其隐喻了多个深层问题,其中之一即是:怎样的社会文化孕育了现代科学?这个问题将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心灵哲学领域中,心脑同一论的观点曾经“风靡一时”,当然,相应的质疑也相继出现。本文试图介绍两种针对心脑同一论的反驳,并在详细分析这两种反对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坚决捍卫心脑同一论的观点,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针对心脑同一论的所种反驳,而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恰当地理解同一论。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与性别”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作为与传统技术哲学研究不同方式出现的、对技术以“他者”方式进行的理论反思,技术的“性别研究”,可以获得对技术以及创造并使用技术的“性别化的人类”更全面的理解。它先后历经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对传统技术史进行性别反思,认为需要对技术史中被忽视的女性技术发明家进行“补偿式”研究。其次则试图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探讨作为一种社会因素的“性别”对技术的建构过程。考察技术与性别关系,应既包括作为动态的技术过程中的性别因素,还须包括作为静态的技术制品与技术知识中的性别因素。反思技术的性别化问题,并不是要从技术的“男性化”时代逆转为技术的“女性化”时代,而是要力图建构“性别和谐”的技术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苑》2004,(12):58-58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对便秘的整体观念:便秘不是孤立的,单独的问题,而是全身性健康问题(疾患)的一个突出表现和表征,并使疾患状态恶性循环,因此,根治便秘,要从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调理人体内环境入手,将引发便秘及全身性疾病的“燥涩型体质”调理为健康的“滋润型体质”。  相似文献   

13.
阿利耶夫 《科教文汇》2008,(10):189-189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让汉英翻译者翻译时更深刻的了解1+2格式和2+1格式短语的区别。为什么选择“文学院”,这个例子呢?因为这是我个人在中国找工作的年轻人的简历上经常看到的一个问题。他们把“文学院”翻译成“Department of Literature”。这样的错翻译也可能你找工作时有影响的。专业和学院的名称要翻译正确。许多外国公司招聘时很重视院系和专业。我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证明“文学院”的英文翻译不是“Department of Literature”,而是“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s”  相似文献   

14.
人们日常话语表达中的“陌生人”,往往是与“我”相对的他者,蕴含“我不认识的人”这层意思。那么陌生人究竟是谁呢?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此有经典的研究,他认为,陌生人既不是熟人,也不是和你永远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15.
《科技新时代》2008,(9):104-104
这并不是恐怖片中的食肉生物,而是一种名为“Slime-0-Tron II”的乐器。工程师埃瑞克·辛格设计的并不是优雅的音乐播放机器人,而是一种颠覆传统的乐器,这种乐器能将数字信号(也就是MIDI数据)传送给音乐软件,由软件将信号转变成声音。  相似文献   

16.
我想,这第一位百岁老人所说的“室内姬粗丑”,并不是说他的妻子长相丑陋,而是说要节制性生活。祖国医学说:“肾藏精”。当然,这“肾”是指:“藏五脏六腑之精”的“肾”,不是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这“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包括由它所主宰的生育繁殖最基本的物质“精的生成、储藏与输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引出的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后来却落后了?这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不存在,因为中国本来在科学上就没有领先过,或者说研究这个问题会徒劳无功。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我想,无论原先是不是领先,现在落后却是事实,认识造成落后的原因很重要,因为如果认识不清,就不能去消除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把它们当宝贝。  相似文献   

18.
顾客:我对电脑不是很精通。我刚刚收到别人送给我的“爱(LOVE)”的软件,我想把它安装在我的“心(HEART)”上。你能告诉我怎么操作吗?  相似文献   

19.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这是我这二十多年的学术逻辑发展的结果,是个不得不然的事情,并不是自己要标新立异。并不是事先就想好这个题目,要在这个方面发表一些惊人之论。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