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西方法律制度最初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对法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法律与宗教的这种相依相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法律影响比较大的是儒家的礼法思想。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对法律的影响造就了中西方传统法律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制》篇是古代儒者从礼的角度阐述国家管理的各种最重要的制度,其中不仅有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也有很多是关于宗教礼仪的具体规定。这在其后的《唐律疏议》等古代主要的法律典籍中,思想一以贯之。因此,在古代儒者看来,宗教规范同时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是它们的宗教规范。不仅中国古代是这样,印度教的《摩奴法论》等古代其他主要国家宗教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就说明,儒教和其他国家宗教的性质是一致的,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5,(3):68-71
《摩西五经》是《旧约》收录的最初的经典,是古以色列人律法、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著作,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受其影响,从而影响了这些宗教所盛行国家的法律文化。但就国内来讲,很少有涉及希伯来法中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女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半边天",对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很有必要。在运用历史学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法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摩西五经》中的女性法律地位不是单一的,其权利既有受压制的一面又有受尊重与保护的一面,应具体分析之。  相似文献   

4.
东方与西方的法律传统是否有类似之处?包括法律传统在内的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否可能?我们所关注和我们所能论说的一切,其实都是以既有的文化积累为前提,都是古老真理的延续或是前人思想的引中。世人探寻真理的途径却很多。因此才有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文化,才有不同信仰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精神信念的分享和文化创造的更新。而在近年的中国,对历史沉疴的反思以及与现代世界的融合,使我们发现自身的文化处境实际上与西方日渐相似,这既是更多的对话成为可能,又使体用之争,优劣之争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是过于直接的走向一个相对简单的结论,而是在争论和辩难的途中稍事停留。把伯尔曼的名作《法律与宗教》与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论语》相比较,审视当下,将再一次证明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道教与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道教的思想渊源是多源的.它继承了古老的巫术和神仙学说,利用老子的威信并改造了道家的理论,吸收了儒家学说中的某些伦理道德规范,借鉴了佛教的戒律,最终从一个最初没有明确教主和基本经典的原始宗教,而发展成为一个在理论上、组织形式上、教义教规等方面都比较完备并能与佛教、儒教相抗衡的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宗教.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书。但仅仅把它视为巫术,是极片面的。《周易》是巫术,更是科学;不仅有科学理论,而且有系统的科学认识方法。通过着重考察《周易》的科学认识方法,可以认识《周易》的科学理论是其科学认识方法的产物和确证,《周易》系统地运用了科学认识方法,其科学思想和认识方法与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巫术杂然并存、相互渗透。这是中国古代原始明向理性明发展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7.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25-131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8.
“承负”思想是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道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流传下来。它所蕴含的“善恶报应”说及其独具特色的宗教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人们道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现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名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名的法典之一。《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不仅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且在法律化上都处于起源、初创阶段,基本上都是从习惯法过渡到成法阶段。因此,二部法典具有若干本质性的共性特点,诸如具有宗教性质;保留氏族制残余;阶级属性鲜明等。古巴比伦奴隶制与古罗马奴隶制有所不同,两的经济基础不太一样,建筑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法律化。各有特色。古巴比伦的法律化带有农业化色彩,古罗马的法律化却有较多的工商化色泽。二部法典具有不同的法律化特点。其一,法律的规范程度不同。其二,重视民主权程度不同。其三。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法律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特征、文化底蕴及社会思想。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农业文化思想及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华法制的特色,其中法制的矛盾性尤显突出。这种矛盾性有碍于法律的进步,痛失法律的先进性。中国历史上法制矛盾性表现为,其一,存在专制政治与法制主导思想的矛盾;其二,存在人治官治与法律公正精神的矛盾;其三,存在伦理价值取向与法律的发展经济功能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矛盾性中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上法制没有获得革命性质变与飞跃,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变革政治,法制建设才能做到法理原则正常化、科学化;治理国家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法制建设的不可偏废的宗旨;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法律理性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理性化是西方法律文明从古希肛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当代法治国家正当程序原则的普遍化和对后现代法学之“元话语衰落”的追问,表明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实体理性思想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后半叶的两次挑战,正在出现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性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及人类解放的思想,从另一个侧面深化了法律理性,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旗帜。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即法治理性化,其实质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通过确立基本的法律理性原则,实现正当程序的理性化,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思想。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表明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逐步瓦解,是由人治“逐步向法治”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揭示出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历史背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变化迅速、争锋激烈以及三种进步思潮纵横交错构成主流。总结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在于指出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之法律与文本状态下的法律往往呈现某种或大或小的差距。民国时期是我国移植西式法律之立法高峰期。静态中之文本易移植,而照搬建立在西式工业文明之上的法律却难在我国生根发芽。原因在于制约法律实施效果的因素颇多,如:法律文本与现实的脱离、“息讼”观念的影响、司法无力,等等。  相似文献   

16.
加强河南省计划生育法制建设 ,依法实施计划生育 ,应加强计划生育法制教育 ,全面增强干部群众的计划生育法制观念 ;采取有力措施 ,坚决贯彻“七个不准”的规定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执法监督职能 ;强化教育 ,改善结构 ,转变内部机制 ,提高计划生育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 ;切实解决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中的突出困难 ,形成良好的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社会环境 ;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通达,需要对现有的环境法理论基础进行革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体系,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环境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理应为生态文明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从环境法指导理念的转变,到法律原则的变化,再到立法模式和法律体系的今后发展方向,我国环境法的发展要始终围绕着生态文明这个主旨。虽然我国的环境法仍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但是通过不断的修正与完善,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宗教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旅游种类,它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除了维护宗教旅游资源的可持续,还必须维护宗教旅游心理基础的可持续。宗教旅游异化对游客宗教旅游心理基础构成了严重的破坏,危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对宗教旅游异化现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治理措施。实际上,以法律治理宗教旅游异化问题并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值得尝试,可以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四个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陆地水资源相对短缺。而水污染又相当严重的国家。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治水污染,我国颁布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法》。我国各地在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应从法制宣传、法律修改和完善、资金投入、执法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目标和任务,法治政府引领和谐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就是实现民主法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依法行政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关键。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加强行政立法的规范化和民主化,完善行政执法,做到行政执法方式的多样化、非权力化、法治化和公开化,克服权力本位观念,健全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