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出版参考》2006,(3):44-44
别致的精髓是一种不经意的优雅,它比优雅更少一分刻意修饰.而更多一分聪明智慧。对有些人而言,别致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有时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是别致的。别致只能被这样一些人领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另外还有闲暇来修饰自己的外貌。而且他们希望跻身于一个特殊的精英群体一这个群体可以被称为“外貌上的贵族”。别致是上天的礼物.它与美丽或财富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3.
每次拿到关于投诉的选题就非常头疼,因为里面的关系总是有些复杂.其中最麻烦的是要找一些相关部门帮助投诉人解决问题。有些部门或是因为领导不在,或是给你一个又一个电话推诿,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问题他们也无法解决。有时真的希望自己是执法者,可以替老百姓解决问题,可是我们能做到的也只能是代他们找到执法部门.督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恨书     
宗璞 《出版参考》2004,(10):31-31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相似文献   

5.
王玉新 《出版参考》2006,(10):26-26
1.自己能办的不求领导。李瑞环就说过:“实际办事的人,一般不要给领导添麻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惊动领导。”一则领导有领导的事情.二则找领导办自己分管的事情.应被视为自己的无能。我们有时有一种错觉.以为凡大一点的事情就应请示.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如果从即时的、短期的情况看,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从长期的情况看.就不一定了.领导很可能得出结论.你没太大的本事.大主意都得领导亲自给拿.而且唯唯诺诺,没什么魄力。  相似文献   

6.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机会听到读者评析报纸,有时甚至当面耳闻他们的"挑剔".不过,我认为他们是善意的.先以<楚天都市报>的几个标题为例.  相似文献   

7.
我在《鹰潭日报》担任要闻版和综合新闻版的编辑任务,每天下午是最繁忙的时候,这时记者写的稿子大多已到齐,要及时编稿、组版、排版,安排出报。而新闻网站要及时把重大新闻用视频的形式播发出去.下午也很忙.有时简直忙到一块去了。有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日报的总编催着我赶快把新闻版编出来送审,而网站又来电话要我上楼去录音,视频新闻要抢时间尽快播发。我有时真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法,同时去做两边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他们其实只是几个普普通通的美国小伙子,但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几个年轻人,20出头的时候创建了第一个网络公司,21个月以后就卖出了16.5亿美元的天价。当大部分同龄人为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拼搏的时候,他们发愁的却是今后的路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走。  相似文献   

9.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新闻世界》2004,(11):57-58
当前.中专生的生源下降,中专课难上已是普遍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数学课如何上.如何使他们对数学课感兴趣.使数学课轻松起来。我想我们只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课有兴趣.让他们在愉快中把数学学好。这几年我在中专数学课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里我愿把一些做法总结起来.和同行们彼此交流,为繁荣中专数学课教学尽自己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收获的喜悦     
《军事记者》2004,(9):70-70
第14期函授中心学程过半.一些学员怀着收获的喜悦给我们来信,汇报自己的登稿情况。这里.我们从部分来信中选了几则.集纳发表.让所有学员都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2.
我过去一直是军事干部,但从1984年之后就非常热爱新闻写作,有时写写部队,有时写写地方,只要自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都想把它告诉“天下之人”.当初,我也有投稿却不被采用乎是“夜夜苦读”。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新闻性、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有志于做“新闻人”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深入基层,身在基层,心在基层.用百姓的语言反映百姓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路惠兰 《大观周刊》2011,(38):133-133
主要问题 我所任教的班上有一位男同学.王晓伟。性格偏激.自尊心强。经常迟到、旷课。上课不专心听讲.扰乱课堂秩序.甚至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校内外吸烟、喝酒,打架。除此之外,他的一些细节表现让我更客观地认识他.虽然他不善言辞.但却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有时默默无闻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不配也罢     
据说南京电视台最近革故鼎新,推出了“配乐新闻”.引起了圈内外人士的瞩目。报道说,这种新闻不但配以音乐,而且“有时没有对白和旁白,完全用音乐和画面说话”.有时是音乐伴奏下的“点评”.有时又“扫描”成了一段配乐散文……多少年来,我们看到的新闻都是基本不变的枯燥面孔,如今出来个配乐新闻,真让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观众上帝不禁要为自己的耳福眼福额手称庆了。不过,看了报纸上语焉不详的介绍,又对这一创举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你看.明摆着是散文和点评,配上音乐就能变成新闻吗?恐怕没有那么便当。比如用猪肉烧成的肉饼…  相似文献   

15.
很多地方台都开办了自己的证券节目,原因无非这么几个:一是股民的数量较大,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意识的普及,这个群体还会继续上升:二是这个群体收视稳定,出于对信息渴求.他们儿乎每天都会准时的守在电视旁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有机会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地市报记者,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只要用心学习,也同样能写出有全国反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7.
常言道: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特别是退休以后.常常有“拿东忘西”的时候.有时急需某样东西。越着急越找不到.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急一身汗,就是找不到,自己跟自己生气.或埋怨对方。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8.
旧社会十里洋场,有一帮酸文人专捧角。倒是乔红了不少女戏于.可到头来却没有几个善终的.不是这个被某军阀讨去作了小.就是那个被某位权责纳了妾.从此.离开对台成了笼中乌.实实的糟践了不少艺术人才。一段时间.也有一些记者捧星。明星的出身门弟、衣食住行.习惯《好.隐私爱情等等.他们都感兴趣。如是实话实说也就罢了.可往往是有意抬高.言过其实。弄得一些明里飘飘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干饭,馒馒地视观众如草莽.视法度如儿戏·于是出现为金钱而罢演.图私利去偷税,土有甚者,吸了大烟.进了班房。正位青春年华.却在…  相似文献   

19.
他们是普通人世界中被忽略甚至被摈弃的一个群体。很少人在意甚至正视过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有自己的喜悦忧愁.也有梦想。24岁的阎上参加过数届特奥会.参与过篮球、曲棍球和雪地走等多项比赛.尽管他赛场表现突出.尽管品行优于身边许多同龄正常人,可社会留给他的机会还是太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齐述兰 《大观周刊》2012,(50):245-245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在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都能各有所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