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3.
河西是指汉代河西四郡的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两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及阿拉善右旗一部分。它南依祁连山脉,北有龙首山、合黎山;东自乌鞘岭,西迄玉门关、阳关故址。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因其狭长如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西汉中期以前,河西走廊先后居住着戎翟、月氏、乌孙、诸羌和匈奴等众多  相似文献   

4.
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甘肃汉简,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简牍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近百年来,在我省敦煌、酒泉、武威、甘谷等地区的汉代烽煫遗址与墓葬中,均曾发现过汉简。尤其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甘肃汉简的科学发掘与整理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择要概述如后。一、敦煌汉简敦煌地处我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古代中西交通的门户与边陲军事重镇。河西走廊原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月氏、乌孙相继西迁,匈奴便占有河西,控制了西域。在河西地区归属汉朝后,汉武帝为了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沟通西域各国,遏制匈奴势力的侵扰,曾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7.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归属中原王朝版图之后,为了充实边防,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强大根据地,汉室随即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置设郡县,移徙兵民屯田,由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其中边防设施的建立以及军垦运动的兴起为汉代河西开发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于居延地区和疏勒河流域所出大量的汉代简牍材料,学界对于河西西部地区军防建置和军屯状况已多有研究。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的边塞设置及军屯状况则较少有人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等,拟对残存在这一地区的边城遗址及其军屯区域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于复原汉代河西走廊边塞设施及其土地开发的全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过去不少人把甘州回鹘称为河西回鹘,我觉得单用甘州或河西之名都不够确切。因为甘州不足代表全部河西走廊,而河西一名则历史上相同于此名者不少,只有以河西走廊之名表述维吾尔族先民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才能使人清楚知道其地理位置。在中国只有自兰州黄河以西,迤逦南峙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北障龙首合黎山所形成的二千里路平原地带才是最确切的河西走廊。国内外不少人在叙述河西走廊的维吾尔族先民时,不从汉代开始,而是到了唐代才约略叙述了一点。如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称:“武宗以后,回鹘内乱,酋长来降,入居中  相似文献   

9.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0.
汉代对西域的大规模开发热潮,随着汉帝国的瓦解而渐趋冷落。到了所谓“五胡+六国”时期,中原丧乱,风起云扰,河西地区五凉兴替,旋生旋灭。五凉政权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大都注意了向西域开拓自己的势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五凉政权统治下的河西走廊上频繁地进行着。“天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玉门关连接着“天之奥区”,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 ,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 ,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 ,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 ,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该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永城芒山一带是西汉时期梁王属地,是汉代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出土的两幅汉画像石《农耕图》,反映出当时芒山一带耕种农具铁犁与家庭耕作已经普遍出现,折射出汉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耕农经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省境内一批汉至晋代古墓葬的抢救清理,获得了不少随葬品,简牍、帛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简帛文书主要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状况。本文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搜集并作简考,提供给学界。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7.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绿洲经济的影响,河西走廊城镇间距离过长,景区、景点分布分散,造成了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区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这种状况,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对河西走廊进行旅游开发。构建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为"旅游中心地",以古丝绸之路(陇海、兰新铁路线)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北地郡的设置及变迁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活动密切相关。北地郡为秦灭先秦戎狄义渠所建,西汉时期屡受匈奴所扰,汉武帝征战匈奴,北地郡达到鼎盛,东汉时期始终为羌人起事所困扰,被迫屡次内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