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刘莲莲 《新闻传播》2009,(10):43-43,44
框架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大众对重大事件的判断极大的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框架.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对大众的影响尤其重要。金融危机是2008年9月以来社会关注最热的重要话题之一.对“金融危机”形象的构建体现了一个主流媒体的重要价值导向和态度方向。本为通过对《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栏目中三个“金融危机”专版报道的变化分析,探索《人民日报》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2.
李丹 《青年记者》2020,(6):40-41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新闻失实频发的原因在“后真相”时代,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网站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都需要不断提高,让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破镜重圆”。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以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为起点,新媒体盲目跟风、以偏概全,自媒体以“吃瓜群众”心态引发舆论狂欢。这次事件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还是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熊健 《新闻传播》2009,(7):42-43
本文选取多家德国主流大众媒体对中国西藏问题的相关报道.从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针对中国政府和达赖集团的不同报道倾向、报道的“选择性失明”现象及虚假新闻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德国媒体歪曲报道西藏问题的原因在于新闻自由受政治经济因素操控、西方世界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新闻传播的自身特点以及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等.  相似文献   

4.
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各项活动在北京于2014年11月5日到11日顺利开展,本文对北京APEC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日文原版朝刊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试图以日本原版报纸为镜,映射出一个APEC背景下日本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便透视出重大事件背景下日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力求能为处理中日关系和对日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是全球新闻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认识和理解的重要依据.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借助国力、语言和文化的优势,长期以来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如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新闻机构CNN时所说的:“(它)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品牌,更是国际政治赛场上的一个强大的参与者.”以CNN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已经成为“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特性.本文以西方主流媒体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为例,依据互文性理论,揭示西方主流媒体网站在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中的语义隐舍现象.提供了一条认识西方媒体在涉藏报道中隐藏意识形态偏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蒋中任 《新闻记者》2003,(10):40-40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两字的现象。“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个制假窝点,将价值××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焚之一炬,群众拍手称快!”受众要问,“价值”成百上千万元的商品竟一把大火烧了,造成“天大的  相似文献   

8.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二字的现象,不吐不快。 “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某个制假窝点,将价值多少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  相似文献   

9.
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德宝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73-83,110,111
本文选取了10种国际自媒体形式,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及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近年,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引发国际自媒体关注;自媒体对中国报道框架与传统媒体相比并无明显变化,涉华经济、文化、科技往往给予正面反应,而涉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多负面反应。国际自媒体涉华内容并非自创,而以转载西方国际主流媒体为主;英美发达国家基本垄断国际自媒体上涉华信息流;发达国家受众形塑自媒体涉华舆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针对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引导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辉  梅英姿 《新闻世界》2011,(3):113-114
本文选取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美国《时代》周刊上有关"中国时政新闻"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梳理了涉华时政新闻报道的相关特征,并通过对典型议题的剖析,来分析其价值取向。研究发现,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仍是批评、质疑等消极报道为主。最后,笔者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 ,在美国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 2 0 0 0年的 3 5篇涉华报道 ,并与以往的涉华报道和该杂志对其他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的报道进行比较 ,试图找到该杂志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用词与技巧 ,及其最近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强势媒体.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媒介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网络媒体不仅在表达民意方面进一步延续“草根媒体”的角色,而且凭强大的传播功能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引导主流舆论的不可或缺的媒体.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反而对传统媒体在信息报道、传播效果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媒体出现了一系列医疗报道失范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媒体违背新闻伦理而造成的。本文对医疗报道失范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医疗报道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雅 《新闻前哨》2013,(11):19-21
在“斯诺登泄密”事件的报道上,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都属于“国家第一”的报道框架。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主流媒体力求把本国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报道新闻时多以中立描述“事实”.虽不支持斯诺登的行径,但略有批判美国之意。而与“谴责和逮捕斯诺登”相对应的在美国主流媒体中斯诺登被陈述为“叛国”、“间谍”等代名词。实质上这就是两大媒体各为其主的最忠实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近期涉港问题报道中,部分西方媒体以"不客观""不平衡"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媒体的报道偏见深植于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常常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者化"的新闻框架,以报道的"双重标准"造成新闻内容的失衡。本文从报道的理论分析出发,对西方媒体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并联系公共舆论安全讨论了媒介报道中意识形态偏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吴姗 《新闻前哨》2010,(5):80-82
本文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分析当前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兴的传播手段改进“两会”报道,探讨时下流行的沟通工具“微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主流媒体打破僵局.活跃“两会”报道,希冀对国内其他媒体进行相关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鹏 《青年记者》2016,(21):16-17
在今天的新闻传播领域,有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经常会出现反转新闻.本文探讨的反转新闻主要是指由于新闻采访、报道的不完整、不严谨而造成的在事实传播过程偏离事实主流的现象. 从抢“第一落点”到当“第一定义者” 新闻竞争既要速度、时效,也要准确、恰当.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过分看重新闻的速度和时效,认为事实可以不断被修正.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时,准确与恰当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第一落点”本就不该是我们的目标. 把“第一落点”放给新媒体,把“第一定义”攥在自己手.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18.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没有出现重大公共事件中常有的舆论“打架”现象,形成了舆论的空前统一。不仅传统媒体舆论统一,新兴媒体舆论也统一,不仅国内舆论统一,国际舆论也统一,众多西方媒体在新闻发布上跟着国内主流媒体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主流媒体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沈斌  王荣 《新闻战线》2020,(5):86-88
本文以2008~2019年海外媒体转引中国日报涉沪报道的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探索.上海借力国家主流英文媒体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力的建构策略。研究发现,海外媒体获取的主要是上海的官方信息,报道塑造的上海形象也从“中国的上海”逐渐转变为“世界的上海”,文化议题的传播力不敌财经和时政新闻,负面新闻对上海城市形象有一定损害但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0.
孟民 《今传媒》2016,(7):41-42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社会新闻往往成为一些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追逐的目标.本来并不引人关注、对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没有多大推进意义的事件,经过一些都市类媒体的“高倍”放大以及轮番“轰炸”,一时引起社会恐慌,给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党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方式,本文从两家媒体报道的过程、时间节点,探讨分析当今党报等主流媒体导向问题把握,正确引导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