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作者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时的读书生活。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而“喜”是如何来衬“悲”的?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对于其愉悦的原因,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的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当然,自然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一、看“喜”一喜劳动有获。一间普通书房,何以令作者深深喜爱呢?因为有劳动收获的快乐感。曾经,这间房子“小”——“可容一人居”,“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漏”,“暗”——“日过午已昏”。归有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了环境:“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经过修缮,这间书房不再漏雨,又变得明亮,再加上兰桂竹木散发出的幽香,颇有些生机…  相似文献   

3.
一、冷抒情:“喜”不狂,“悲”不惨 归有光(1506--1571)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该文写日常之琐事,抒一己之喜悲,四五百年后,犹能摇人心旌,传诵不绝,何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写“喜”也,不成狂态,无张扬之欣喜;其言“悲’也,不见惨象,无顿足之怨怼。作者抒发情感,冷静从容,内敛含蓄,理性沉稳,极有节制,此即笔者所说的“冷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4.
“喜”还是“悲”?四川江津二中包文平高中语文第五册选有黄秋耘老师《至情言语即无声》一文。这是一篇评论明代文坛巨匠归有光《项脊轩志》(下称《项》文)的文章,的确文质兼美,堪称文学评论中的佳作。但该文第二段开头第二句所言,笔者不敢苟同。黄文评析《项》文第...  相似文献   

5.
《项脊轩志》别解笔者备课时查阅相关资料,多文章都从“居于此,多可,亦多可悲”一句入手,认为“喜”是为了写“悲”,或者清人梅曾亮“借一阁以寄三世遗迹”来概括此文。但笔者反研读,总觉得归有光的情感中有一种成分没有引起注意,这是归有光苦苦追求功名的喜与。捕捉字里行间隐藏的作者这复杂心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析归有光这篇代表作。先从《项脊轩志》这一书名出处说起,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可以理解成有追…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一篇题材平淡却感人至深的抒情佳作。几百年来备受人们推崇,被姚鼐称为“太仆最胜之文”。文章以项脊轩和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了与之相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多可喜”之情,后一部分写“多可悲”之情。文章一开始,作者便用特写镜头将项脊轩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虽然归有光散文题材窄狭,常从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但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四法颇能体现其娴熟的为文技巧,独特的艺术匠心。一、以喜衬悲清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作者在文中亦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的“多可悲”处,正是用“喜”来衬托的。作者抒发的是对世事沦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流露伤感情调,但却以“多可喜”来衬之。作者  相似文献   

9.
葛翔 《语文天地》2011,(9):17-18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的一篇课文,文章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串讲第一小节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的一篇课文,文章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串讲第一小节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当研习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一句时——师:借来书籍堆满书架,归有光安居于轩内,长啸高歌,多么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啊!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12.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阻碍,人的需要往往得不到实现,而这在文学中则具体表现为阻隔之悲。中国古典诗词文中的阻隔之悲大致可分为三类:欲罢不能的爱恋之苦;求之不得的知己之悲;“感世不遇”的人生之痛。而正是蕴积于作者心灵深处的这些遗憾、无奈与痛苦,使他们能在“悲”的土壤里培育出“美”的花朵,给后世留下不朽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运用以喜状悲的艺术手法,凸现了人物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巨大反差,彰显了他们命运的悲剧色彩。作者写喜只是手段,只是铺垫,突出悲才是目的,才是正意所在;作品表象言喜,实质写悲;喜中之悲,愈显沉重。因此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喜状悲的美学艺术,把现实的悲剧和喜剧融合成更深沉、更悲壮的审美形态,开创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的散文以情见长,其《项脊轩志》从小处落笔,多富人情味,全文前喜后悲,饱蘸深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7.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8.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及有关的人事变迁,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全文笼罩着一种凄清阴冷的气氛和浓重的悲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性——透心入骨的悲美风格。《倾城之恋》的悲美风格表现在: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对“悲”的氛围的营造;三是“悲中带喜”的结局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情节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成名一家的命运系于一只小小的促织。一家的悲欢随促织的得失而变化,读到悲处,让人悲伤痛心,读至喜处,却不能让人高兴,反使人陷入无尽的悲凉之中。我们从“喜”中可以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生的凄惨。下面,笔者就从“喜”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