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楠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264-26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消费文化逐渐形成并取得主导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消费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审美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加广泛的日常生活领域。消费文化审美变革的重要特征,一是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日常生活审美泛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建;二是表现在以科技进步为代表的产品设计领域,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辨析。  相似文献   

2.
教学活动审美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尽管国内学者已有不少论述,但对于教学活动审美化这一问题国内外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为指导,全方位审视教学过程,开展“小学教学活动审美化研究”,真正地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美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艺术化程度是文明的最高尺度,杜威认为,艺术理论的研究,只是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出发,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艺术理论,是一种空中楼阁,这是艺术理论走向形式主义,变得苍白无力的原因。他提出,“为了理解艺术产品的意义,我们不碍不暂时忘记它们,将它们放在一边,而求助于我们一般不看成是从属于审美的普通的力量与经验的条件。我们必须绕道而行,以达到一种艺术理论。”进而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这篇文章从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内容和发展前景几个角度分析了杜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  相似文献   

4.
卢铭  付昕 《科学中国人》2003,(12):54-55
美育就是美感的教育,是关于美化人类自身及其相关环境的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手段,是应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对人进行形象生动的心灵塑造的重要手段。美育的目的是为不断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和生活质量而最终实现人生的审美化,使人生更加丰满和充实。蔡元培老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并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  相似文献   

5.
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浓厚强烈,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就应运而生。本文就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现审美化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积淀着人类的审美心理。新闻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新闻作品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也理应将新闻纳入自己的视野,研究新闻美,建构新闻美学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学科背景,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影响和应用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纵观多元美学质素的民居与古建筑,主要包含以民居与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自然景观以及民间艺术家和普通人所创造的日常生活美术作品两个具体层面。这些都是很好的美术教学素材。给学校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绝的借鉴,为审美教育的内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促进学科交融,为传统美术教育变革和创新带来新的源泉与契机。  相似文献   

8.
啦啦操运动既是一项能够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运动,也是一项能够满足人们审美和娱乐需求的运动。对于啦啦操这项集体育、艺术于一体的项目来说,美在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与人在啦啦操审美中互动沟通的基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观察法,对啦啦操的美学特征和及美学表现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得出啦啦操能够快速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啦啦操特有的美的文化与艺术;啦啦操的快速发展遵循着美的规律,包含着美的内容,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客观呈现啦啦操中蕴含的美学内涵,旨在为啦啦操美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教练员的创编、训练、教学及参赛活动提供美学理论依据,同时指导观众正确认识啦啦操运动,提高大众对啦啦操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啦啦操运动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除了需要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之外,还要注重人们的审美上的情感需求。因此,现代美学的应用就在室内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室内空间设计、色彩运用及艺术同科学的结合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对建筑的日常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表现出一种追求形象和美的艺术动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研究和把握建筑艺术的表现与审美特征,对促进建筑创造的艺术性和美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艺术的属性,对现代建筑艺术的表现性与形式美进行探讨,并从审美主体、审美形象提出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编辑"一词进行了解读和界定,分析了编辑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技能性等六个方面的职业特性;提出的"编辑学者化"和"学者编辑化"是新形势下编辑工作对编辑个体的素质要求、技能要求和共性要求;最后对"编辑学者化"和"学者编辑化"实现途径,进行了八个方面的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科教文汇》2008,(21):157-157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关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锲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13.
音乐美学是一门启发人类的审美思维和创造的分支科学。通过音乐美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大学生通过音乐美学教育的协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发展人性的潜能,培养人的素质,完善人的心理结构,提高人的自我修养,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是马尔库塞美学的核心思想,既具有极端的审美乌托邦色彩, 又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理解,具有开创性。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核心 和重要的内容做简要评述,并分析探讨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 美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十分密切 ,从高山大川、日月星辰 ,到花草树木、鱼虫鸟兽 ,从人类社会生活到艺术世界 ,都包含在美学的视野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处处都能发现美 ;一片淡淡的游云 ,一缕金黄的阳光 ,一株苍翠的老松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甚至劳动人民那黝黑的皮肤 ,那由于劳累过早长成的皱纹里 ,人们也可以发现一种闪烁着勤劳的美 ,一种坚韧人格力量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 ,让学生写观察日记 ,用心观察感悟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张冠玉 《科教文汇》2020,(1):189-190
当下修图软件使用广泛,对个人具有自我审美意识提升、自我审美评价感性化、自我审美标准趋同化三方面的影响。其原因在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审美认知发展、科技发展为修图软件奠定基础、个人审美关注的外在转向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个人审美认知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与社会关系处理等问题,因此需要在社会层面创新美育工作,加强正向宣传;在科技层面合理认识修图,完善功能内容;在个人层面做到理性的自我美化;客观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7.
艾伦·卡尔松是西方当代重要的研究环境美学的学者。他的环境美学思想对我们"恰当地"审美欣赏自然环境具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他研究环境美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我们的学术研究也具有重大价值。本论文正是通过对卡尔松环境美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成果的分析来展现他的环境美学思想及其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审美化教育是以美育理论为依据,将教育诸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育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创造课程教学之美和美的课程教学,综合高效地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涵养个性等教育任务,使师生都获得身心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清代古币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先民工匠的工艺结晶,中国清代古币的美学特征也在形制、文饰、材质等各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工匠在铸币的同时注重将精美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遵循古代铸造工艺上器以载道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视觉与艺术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古钱币的审美意蕴并扩展了古钱币的文化内涵.字、形、色、质、声五个层面也在逐渐成为中国清代古钱币美学鉴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健毛 《科教文汇》2014,(34):31-3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在高校的德育中处于首要地位,而美育又与德育密不可分。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图像或视频教学。其实,我们应该将被动型的审美教育转化成主动型的审美化教育。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上产生激励,思想上引起共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培养起高尚、纯正的审美趣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