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非语言的符号不…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叶志展 《今传媒》2012,(10):116-117
新闻界有这种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采"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现场,记者与采访对象是通过口语(有声语言符号)、形体语言(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信息传通,故把口语与形体语言归纳称之为"形声符号"。记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运用口语、形体语言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生动再现新闻现场,且它们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相为互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上旬,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在外聘部分教师讲授了新闻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次本台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对话活动。平时最善于采访别人的记者、编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了来自基层生活第一线的八十多名通讯员的集体“采访”,就新闻业务等方面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大家幽默地称这次对话活动为记者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浅谈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攀 《军事记者》2004,(5):13-14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采访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深入下去,并不等于抓住新闻,这只是采访工作迈出可喜的一步,为捕捉新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呢?许多记者(通讯员)从实践中得出的共同答案:要有新闻敏感。用一句形象化的话来说,要有狗的鼻子、鹰的眼。在西方新闻学中,把新闻敏感叫做“新闻嗅觉”,直译就是“新闻鼻子”。所以,西方记者又有这样一句座右铭: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嗅觉,应当像警犬那样灵敏。  相似文献   

9.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新闻精品,就是写法不拘一格,灵活生动,突破惯用模式,语言精练,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素,深入采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著名新闻者前辈陆极说:“深入采访是写作的成功之母。”这话不但是老记者陆额采写经验的总结,也是名记者和通讯员的成功之路。记者、通讯员的每一篇获奖稿件,或者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稿件,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采访。本人几篇比较成功的稿件的写作,正是深入扎实采访的结果。199o年11月中旬,我从一份简报上…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新闻传播》2006,(4):64-64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因此,研究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通过这些非语言符号掌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对于提高采访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说到怎样占有新闻素材的问题,各种新闻学教科书上无不说“靠采访”,并强调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了解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这些说法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仅靠“面对面交谈”的采访占有的新闻素材是有限的.倒是非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往往源源不断。尤其是基层通讯员,一般没有正规采访的机会,要占有新闻素材,应更多依仗采访之外的功夫。那么,这都是一些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13.
不少记者和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采访中一个场面,一件摆设,采访对象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人们的“谝闲传”,往往会使人灵犀一颤,豁然开朗,像淘金者发现金矿一样兴奋不已。笔者以为,这就是新闻灵感现象。新闻敏感是记者和通讯员在某种条件诱发、刺激和影响下,突然进发出的采写欲望。奇怪得很,这些在兴头上一挥而就的“急就章”,往往都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得意之作。而那些让人过目即忘的稿件,大多都是无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 “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能收到更好的报道效果。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记者不但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和采访技术,真正实现高效采访,做成高质量的采访节目和新闻报道。本文从分析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出发,积极寻求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采取各种综合性的技术手段,掌握好新闻采访过程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并结合采访过程中的及时要素,搭建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有效桥梁。  相似文献   

17.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电视的主要特征就是能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鞍山电视台《记者说事》栏目是一档十分钟的新闻类专题节目,容量大,挖掘深,故事性强,记者需要做大量的采访工作,因此在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注意并运用了多种非语言符号,才能进一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展现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9.
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发现新闻之后,什么时候进行采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采访需要掌握好的一道“入门”工序,即采访时机。所谓采访时机,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于采访活动的客观条件。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时机选好选准了,不仅为采访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采访工作的最大收获。反之,时机选择不当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