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土地开垦历史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开垦历史过程的研究,认为大规模无序开垦是黑土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黑土区的开垦应以史为鉴,避免盲目开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过程。  相似文献   

2.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新时代国家赋予东北地区新的使命和要求。围绕黑土退化和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匮乏等制约东北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聚焦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主责主业,紧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东北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黑土区生态安全屏障等主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部署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黑土区主要农作物种源创新与精准分子育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重大任务,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东北黑土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退化和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已成为该地区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展东北黑土地土壤侵蚀研究,对控制该地区水土流失、阻控黑土退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RUSLE和RWEQ模型,对东北黑土区耕地2000—2020年水蚀和风蚀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水蚀和风蚀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受耕地变化的影响。【结果】(1)东北黑土区耕地水蚀和风蚀程度均以微度侵蚀为主,水蚀是主要侵蚀类型。长白山和辽河平原水蚀较为严重,而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风蚀较为严重。(2)东北黑土区耕地20年来水蚀总体呈现减缓趋势,辽河平原水蚀缓解较为明显。水蚀在前后两个10年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水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东北黑土区耕地20年来风蚀整体呈现减缓趋势,辽河平原和风蚀区的黑土地风蚀减少较为明显,风蚀年际变化趋势在前后两个10年表现为先大幅减少、后小幅增加。(4)东北黑土区20年来耕地变化对水蚀和风蚀变化影响明显。退耕、开垦地区水蚀有所缓解,水旱田转换地区水蚀加重;退耕和城镇扩张对缓解风蚀有积极作用。前10年耕地变化对水蚀和风...  相似文献   

4.
当前,东北地区黑土的严重退化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黑土退化治理的科学良策。他们正在进行的“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国外杰出人才资助项目“中国东北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有机碳水平现状和可增潜力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土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潜力”和长春市农业创新计划项目“退化黑土保护性  相似文献   

5.
用好养好黑土地是东北黑土区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而乡村振兴发展则是实现区域黑土地长效保护的根本途径。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以黑土地保护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破解东北黑土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全面推进东北黑土区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阐述了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及用养失衡导致土壤发生退化,东北黑土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此背景下,1978年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东北黑土区中部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自建站以来,围绕黑土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期定位试验,经过长期对农田生态要素的监测和研究,划分了黑土肥力变化演化的3个时期,提出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壤有机质阈值,阐述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演变规律,证实了通过农田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够利用生态平衡调控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通过系谱法选育高产优质"东生号"系列大豆新品种10个,并且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研发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创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在黑龙江省的十几个产粮大县示范推广。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大面积推广示范,长期试验示范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受漫岗地形、过度利用、降水集中等因素影响,该区土壤正面临着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困扰。科学开展并实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现阶段平整土地,重建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探讨人与自然和谐观的指导下,问题导向和框架导向相结合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念和模式;在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居民点整治、育秧控温、黑土保育等工程布局;并针对冻期长、极端低温低,冻融交替致道路、渠道和桥涵等损毁这一寒地黑土区特有现象,提出了易拆装、抗冻融渗漏的渠道设计和抗返浆田间道路等特色设计。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15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条带耕作、垄作少耕等技术,总结形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历程。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巩倩  吴建国  王立 《科技通报》2022,(5):98-106
准确识别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对科学防治荒漠化有重要意义。以125篇公开发表的涉及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的文献为样本,在SPSS软件中以卡方统计检验和Cramer’s V系数法,分析了荒漠化成因结论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时段长度的相关性。我国荒漠化大多由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主导引起,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在125篇文献中,荒漠化成因是由气候变化及变率所主导的文献占24.0%、由人类活动主导的文献占37.6%、由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的文献占38.4%。分析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中,以描述性分析法、小尺度和41~50 a和1~10 a时段长度为主;荒漠化成因结论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时段长度间存在显著的中度关联性(P<0.05)。评估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影响,需要考虑分析方法、地理空间范围和研究的时段长度对荒漠化成因结论的影响。未来需要发展研究方法、多时空尺度开展气候变化及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侵蚀产沙WaTEM/SEDEM模型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盛美玲  方海燕  郭敏 《资源科学》2015,37(4):815-822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模型是预测侵蚀产沙的重要工具,Wa TEM/SEDEM模型是一个分布式模型,本文以黑龙江省拜泉县25个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Wa TEM/SEDEM模型模拟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得到如下结论:研究区模型泥沙输移系数KTC最佳组合为0.38和0.55;利用Wa TEM/SEDEM模型模拟得到的产沙量(SY)与实际值相近,相关系数为0.95;产沙模数(SSY)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为0.34,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但均比回归方程模拟得到的产沙量和产沙模数相关程度高。流域泥沙输移比平均值为0.32。以齐心水库控制流域为例,模型模拟发现,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51.2t/(km2·a),将齐心水库控制流域模拟结果与临近研究区的有关研究进行对比,证实Wa TEM/SEDEM在黑土区模拟流域侵蚀产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可为黑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土壤资源,但随着黑土资源的不断开垦,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加剧。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表层黑土剥蚀,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制约了黑土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过各地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被纳入相关国家规划或纲要中,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因地制宜、分区域制定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建立了"梨树模式"和"龙江模式";黑土地6个土壤类型耕地地力得到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达到预定目标,社会和民众参与意识明显提升。此外,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条例规范,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有章可循,下一步逐步完善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制度,让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法可依。然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仍然面临着现有耕作方式能否保持住黑土层厚度、浅薄层黑土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恢复至中厚层黑土、如何通过低成本投入实现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培肥、黑土区可容忍的风蚀和水蚀量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指导作用,在北纬45°以北的黑土带上建立大于4×104km2黑土地保护区,实现中厚层黑土的永续利用;集中力量破解浅薄层黑土耕地地力提升与粮食产能高效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瓶颈;建立以长坡为研究对象的水土流失长期观测场,重点攻关坡耕地区域内系统降能排水技术和沟蚀控制技术;设立土壤风蚀监测站点,形成监测网络,进行实时观测,为制定防风蚀技术对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东北黑土区七个县市的土壤粒度机械组成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黑土土壤粒度机械组成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土壤质地粗化的原因探。研究认为:a.研究区土壤粗化以拜泉,克东县最好,其土壤粒度粗化轻微,而以克山,林甸,富裕县粗化最为严重。b.土壤粒度的粗化与土壤植被覆盖有关,同时与土壤基质破碎和人为活动大为相关。保护与修复土壤可从这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黑土地经过60年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导致其有机质减少、碳氮严重失衡、微生物群落失稳等一系列退化过程,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有机质含量降低是黑土退化的核心问题。生物是一切有机质的源泉,生物驱动的有机质动态平衡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及土壤质量的基础。然而,东北水热资源限制致使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转化困难,制约了黑土质量提升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设立了“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攻关任务;该攻关任务围绕绿肥等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机理、秸秆低温腐解的生物学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研发黑土质量提升相关的变革性、颠覆性生物技术,突破黑土有机质转化技术瓶颈,促使黑土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趋于良性平衡,为黑土地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裴欢  魏勇  房世峰  李迎家 《资源科学》2011,33(6):1204-1210
针对绿洲土地覆盖/利用特点,建立了反映绿洲荒漠化类型及特点的分类系统。对原始SPOT数据进行变换,提取NDVI、K-L、NDMI等14个特征波段,并利用波段的类间可分性进行了参与分类的最优波段选取。根据地物的波谱特性和空间特性建立了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化信息进行了提取。分类结果表明,风蚀荒漠化及盐碱化是吐鲁番主要的荒漠化类型。其中,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在绿洲边缘及外围,2004年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05%;盐碱化土地及轻度、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在绿洲内部,三者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0%、7.58%和2.23%,吐鲁番盐碱化程度高于托克逊县,风湿荒漠化程度相反。本文提出的基于决策树分类的绿洲荒漠化信息提取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地物的光谱信息与地理位置信息,较好的区分了混淆地物,达到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64-64,299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旨在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是影响全球环境的十大问题之首,也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灾难之一。其发生发展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其影响之大。每年各国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治理,但治理速度却远不如荒漠化恶化的速度。要有效的治理荒漠化,使其发挥治理的长期效益,就要对其进行可持续治理。生态修复以其投资小、治理面积大、收效快等突出特点已成为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对生态修复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原理和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实现荒漠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陆的最大威胁。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介绍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成因,并介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TM/ETM+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栅格运算等方法,对该区2005年和2009年两期的草原荒漠化状况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11 535 334.06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 688 099.10hm2,占荒漠化面积的38%,中度荒漠化面积2 799 820.00 hm2,占荒漠化面积的14%,重度荒漠化面积1 047 414.97hm2,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5%。2009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11 524 991.95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左右,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 818 600.93 hm2,占荒漠化类型的39%,中度荒漠化面积2 779 988.65hm2,占荒漠化类型的14%,重度荒漠化面积926 402.37 hm2,占荒漠化类型的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