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对其他党派(包括国民党)采取独立、排他的政治策略。随后,中共对以国民党为主的民主革命党派的政策发生了调整,逐步转变为联合与合作的政治策略。这一策略的转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国际关于世界革命策略的重点转移和马林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调查;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非凡的意义,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共产国际的指导;组织基础—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政治基础—当时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政治形势;文化基础—先进文化,揭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山舰事件”中对蒋妥协退让主要责任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反共反苏的“中山舰事件”,一箭三雕:打击了中国共产党,把共产党员排挤出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并把第一军控制在自己手中;打击了共产国际、苏联派遣在中国的代表、顾问,迫使他们做出了让步;打击了坚持孙中山“三大理政策”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并逼走了国民党中对他有威胁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多年来,史学理论界一直认为,由于“陈独秀、张国焘主张妥协退让,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二百多人被迫退出第一军”;“由于陈独秀等害怕反击会造成分裂而不同意组织反击”;“由于陈独秀的妥协退让,使资介石的后革命阴谋得逞,轻而易举地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把对蒋妥协退让的主要责任推在陈独秀身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它的成立,除了是当时中国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以及中国无产阶级的努力之外,还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大量的思想上的帮助,并派遣人员来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大量人员和财力的帮助。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共产国际也依靠自身经验保护了大会的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年,创办于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曾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产生过重大影响。尽管它仅存在了短短的五年,但研究其创立、发展及撤消的过程,对我们全面地认识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统一战线,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党的早期革命斗争,是有很多的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革命史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在推动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中,共产国际和苏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与马林的"斯内夫利特战略"成为国共两党联合的理论和经验基础.共产国际和苏俄既想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又要保卫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的安全.在对待国共合作的问题上,一方面,它们有力地促成了国共之间的联合.另一方面,它们在执行这一政策的时候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7.
民主党派从诞生之日起 ,就围绕着民主与爱国两大主题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进行不懈地斗争 ;但由于种种历史和时代因素 ,民主党派又多次对国民党产生希望和幻想。在这种斗争与幻想、希望与失望的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 ,民主党派对国民党的认识逐步趋向全面、正确 ,从而指导其斗争不断深入、广泛。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 ,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抛弃改良主义道路 ,最终走上革命道路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1927-1934年中共知识分子政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共产国际推卸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和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错误认识,助长了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在1927-1934年出现了曲折.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指斯大林关于首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广义上说,包括这一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本文试图从广义的角度探讨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揭示共产国际中后期所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在黔西南与国民党民族政策的斗争过程中,通过践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认同,保障工农红军顺利地通过了黔西南地区,同时红军的民族政策影响和推动了黔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12.
1930年初,日本外务省认为中国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和“中国共产党行动上的错误”。前者主要表现为组织人事问题、严重的左倾错误、在指导上缺乏远见、对中国国情不熟悉,后者主要表现在左倾幼稚病、实施计划不够周密。  相似文献   

13.
“一二·九”运动是一场以北平为中心、波及全国以至轰动全世界的伟大爱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白色恐怖统治,推动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早日到来。同时,为广大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青年学生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写沈从文对胡也频、丁玲夫妇生死不渝的友谊。在胡也频被国民党逮捕将被杀害时,沈从文挺身而出(丢掉自己的工作),全力多方进行营救。之后,丁玲又遭绑架,下落不明,沈从文除参加营救外,并多次撰文公开对国民党当局进行谴责和揭露;一旦得知丁玲的下落,立即赶去看望。沈从文的侠气,为中国近代文坛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史话。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历史会发现,体育思想的形成从没有脱离政治的轴线,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同样贯穿了民族主义政治的基本情怀.从清末开明专制运动下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萌发、早起议会制度和强人政治下军国民体育思想由盛而衰到国民党威权政治下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勃兴,都暗潜着近代中国体育与政治的紧密联盟.把握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政治意涵,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体育突破传统思想的约束,开启与西方体育结合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强化,也使我们过于强调了体育的工具性、社会性和适用性,削弱了体育的人本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影响了其科学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30年代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开展的“团结统一运动” ,是为了结束辛亥革命以来形成的分裂型政治 ,实现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其包括通过公开讨论宪法草案以软化国民党内的政治反对派 ;派中央大员到全国各地游说 ;派参谋团入川 ,蒋介石坐镇四川 ,推行改革 ;对西北马氏家族进行收买、拉拢 ,使其归顺中央。“团结统一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它对推进社会安定、进步和发展 ,对粉碎日本策动的华北自治运动 ,对准备全民抗战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其力图实现全国真正政治统一的目的却终未达到 ,究其原因 ,是与国民党的组织及南京政府的构成状况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采用速战速决的方针,用其主要兵力向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进攻,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企图迅速消灭中国。但是自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以后,日本的对华政策改为重视共产党,轻视国民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把其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实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队承担的正面战场,即国民党战场;另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解放区战场。这两个战场,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战的硕果,其中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功绩。  相似文献   

20.
20年代,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封建军阀混战不休、孙中山奋斗再遭惨败的背景下,国民党进行改组,这次改组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完成的,随后,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良性变化,显示了国民党改组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