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信息化教学设计要遵循多种教育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多种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提供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或者任务,采取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采用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进行质量监控,还要在实践中注意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注意教学目标与意义建构相结合,重视教师系统地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常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有明显不同,本文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包括学习目标制定的多维性与可视化、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模块化与非线性、突出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性、学习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强调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可为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对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对高职项目课程在教学时间延伸、工作任务精准、知识体系构建和学习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具有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立体化学习资源的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与学过程实施等方面,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与高职项目课程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实践性的课程中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文章探索在信息化背景下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以“炫彩流水灯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和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课前导预习、课上导学习、课后导拓展的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外语教学信息化关键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的外语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结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实现外语教学信息化的途径包括运用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深度融合;提倡“学教并重”的外语教学设计;探索适合“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信息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分析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和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全面实现的基本途径,并对课程信息化给出了定义,分析了它的内涵,阐述了课程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技能基础上,提出课程信息化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它是教师教育应对教育信息化挑战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从教育信息化内涵的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的探索(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则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以及教与学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几个方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和取得的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与评论;其结论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健康、持续与深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本文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材形式、新评价体系以及新学校管理观的建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的深刻变革,强调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不断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技能基础上,提出课程信息化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它是教师教育应对教育信息化挑战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息化是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中教育实践的深化发展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应用,而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热点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上许多地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并积极推动这些宏观政策与战略的落实与实施。通过系统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对“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过程进行介绍,进而深入分析了此项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国家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的有序运行,进而实现教与学的变革目标的支撑与保障。近几年来.各国在其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都将教育信息化管理视为重要领域。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出发.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管理:并将关注点聚焦于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在分析、反思国内目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接着重点分析澳大利亚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政策,以资为信息化管理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多国的发展经验、教训来寻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新动向,预测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下一步发展是走向管理职责和领导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教学信息化水平是影响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有效手段。本文以2018年学院教学信息化大赛作品《做新时代理想爱国者》为例,从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课堂实施、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如果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对高职外贸函电课程的学生学情分析明确了该课程应用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的系统应用能够支撑外贸函电课程的课堂组织与互动,有效突破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痛点;使客户分析有“据”可依;实现了语言表达的“有米之炊”;促进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使教学评价客观多元;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信息化2.0的计划背景下,以本校飞机结构专业的课程“飞机结构修理实训”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建设,并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通过信息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是教育信息化系统改革中的关键。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在理论层面已开始由“要素观”逐步转向“生态观”,但实践层面的变革思路上存在着“技术导向”的倾向,这导致研究者热衷技术应用而忽视学与教本身。通过对比中外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分析新加坡的典型案例,发现国际上学与教变革的新措施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特征,并有四个主要动向: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应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逐渐由“技术导向”转到“学习导向”。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研究以中小学教师、校长、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调研和分析江西省W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本研究先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模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模型、学生信息素养模型,然后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效果,通过描述统计、差异分析其应用水平,找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擘画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蓝图;深化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集群发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以期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站在时代高度、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创新设计信息化的方法与路径,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特征,形成了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特色,通过统筹规划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公建众享”特色,成立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实践、建设、应用的特色,成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寻求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学习方式变革的特色,按照职业教育规律顶层设计中国职教信息化之路的特色,通过信息化专题培训不断将教育信息化推向新高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信息技术文化对课程基础的冲击性影响和对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特性研究入手,指出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改革应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转向信息技术文化论,并提出改革的目标是信息化课程,实现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创建一套功能完善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是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平台.既要为学生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同时又要提供完整的教学管理功能,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还要在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齐抓共举来共同保障和提升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