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2.
“《安恩和奶牛》,从这篇课文的题目里,你读出了什么?”课堂上,我问孩子们。“我读出了人与动物的平等”,“我读出了温馨”,“我读出了亲密”,这些答案都很契合教参的解读。“你呢?”我转向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小男孩。他站起来,垂着眼,小声地说:“我读出了孤独。”孤独?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什么是孤独吗?于是我追问到: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书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端,读出了“与生活讲和”,读出了不要追求太多,读出了要懂得关爱。观点新奇而深刻,字里行间体现着小作者受到的震撼。  相似文献   

4.
【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甸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铁索会“寒”?  相似文献   

5.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6.
“这里的省略号.浸透着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再次读出省略号的意味深长。”课堂上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过渡语。却留给了学生疑问。一下课。就有学生跑来问我:“怎样才能读出省略号的意味深长?”我诧异而又茫然地示范读了一次.便心虚地打发了学生。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渐渐产生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疑虑:这样简单的示范读,  相似文献   

7.
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观照下,“人物对话”有效教学策略是:聚焦对话内容,读出话中“事”;观照对话情境,读出话中“人”;捕捉对话情感,读出话中“情”;揣摩对话样式,读出话中“形”。抓住人物对话,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走到阅读的高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我在执教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的阅读指导课中,设计了以下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即读出“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可见,是否读出“自己”,决定着阅读的深度与效力。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学过的一首诗,至今难以忘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诗中我读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我仿佛看到了他正抚摸着母  相似文献   

12.
一双布鞋     
[简评]读这篇习作,让人读出了三大这点:第一,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作者用再朴实不过的语言表达出浓浓的真情,令人感动,让人赞叹。第二,欲扬先抑,中心突出。作者要表现奶奶对自己的爱,却先写在爸爸妈妈离开家的两个月里,奶奶做的令“我”感到厌烦的一些事。直到奶奶回老家给我留下复习资料时,直到奶奶去世后妈妈将奶奶为“我”缝制的布鞋交到“我”手中时,  相似文献   

13.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14.
各位茶客还记得2004年第4期“镇西茶馆”里的《感受〈冬天〉的暖意》吗?多年来,我经常在外面借班上课,坦率地说,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上得非常成功;但执教《冬天》是我为数不多的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例之一。但尽管如此,面对大家的喝彩,我还是有点不安。在那期“茶馆掌柜的话”中,我这样说:“几位朋友对我的这堂课评价很高,我受之有愧;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不同观点的争鸣,更没有对我的真诚批评。我将课堂实录的几个片断和大家的讨论放在这里,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并期待着批评。”呵呵,许多读者读了那一期后,果真开始批评我了。下面几位老师都是我的朋友,但他们同样直率地对我的这堂普遍喝彩的课提出了不同看法。“镇西茶馆”欢迎这种思想碰撞!中学语文教学的繁荣更需要这种学术争鸣的风气!对于下面各位朋友的争鸣,我这里也提点问题:作为平等对话的一员,教师就不可以在课堂说“我认为”、“我喜欢”吗?说了“我认为”、“我喜欢”是否就主宰了学生的心灵?“读出自己”是否就会“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应该如何理解“读出自己”之“自己”?“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仅仅是“阅读方法”吗?先告诉学生阅读应该“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会压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吗?……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也许永远都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有效地“读”,读出“语文味”,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砥砺语言文字,形成敏锐语感的佳径。一、“如出我心,如出我口”——读出强烈的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阅读,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火花,潜泻着的情感激流,并以此促进认识的深化,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的形象感受。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  相似文献   

16.
连续多年,月月读“小学教参”,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体会,“教参”是个知识库,“教参”自有教法寻.说通读当然不实在,我是搞数学教研  相似文献   

17.
符颖 《教师》2008,(11):20-21
那么,怎样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使学生真正在“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读出高效、读出实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要读出三个层次;而实现这三层目标,必须得抓住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读——语文教学优美动听的旋律语文要读,尤其要诵读——充分而扎实地诵读,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神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在文本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才能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撞击。我在语文教学上历来重视诵读。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和同学们打开书本,放开喉咙,大声诵读,忘乎所以。读到欢乐处眉飞色舞,读到伤心处泪眼汪汪,甚至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塾师一样“将头拗过去,拗过去”……我给学生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用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陪衬音乐,用舒缓略带伤感的语调朗诵了全文:“这几天心里…  相似文献   

19.
郑老师导语:人生有许多事情都可以归结为“艺术”:吃有吃的艺术,说有说的艺术,唱有唱的艺术,行有行的艺术,看有看的艺术……本文作者从读书中读出“看”的艺术。就以看来说,有“睇”、“盼”、“顾”等等,许多字眼都可以表达看的意思。这是文字的艺术。作者就是从读书中读出“看”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中窥视出“看”的不同表达方式,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可见,“看”字里面大有文章,读出“看”字后面的文章实属不易——看,动词。古往今来,有眼睛的生会看,至于看到的是什么,就在如何去看。许多人都看过魔术,也都曾为它奇与变幻莫测所折服,常常闹…  相似文献   

20.
黄玉峰 《现代教学》2005,(10):17-18
读文章,不但要读出字面上有的,还要读出字面上没有的,甚至还能读出作者没有想到的。语文课,就是要训练学生这种阅读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郭老师“从无中看出有来”的做法正是体现了这种追求。但是在具体运用“无中生有法”时,要注意:“无中生有”不是节外生枝,不是捕风捉影,不是对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进行“探究”。打个比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