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柳 《新闻界》2012,(5):7-12
西方学术界认为媒体在抗议运动报道上遵循边缘化“抗议范式”.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框架建构特点,验证“抗议范式”的适用性.研究发现,“抗议范式”大部分内容已不适用于《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在框架建构方面存在诸多“非边缘化”特点.本文证明了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抗议范式”的局限性,为探索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及反战报道框架建构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新闻界把“反常放大”(Amplification of Deviance)、“坏消息才是真正的新闻”(bad news is real news)、“流血才能上头条”(to bleed to lead)等原则奉为圭臬。学界和业界的一些人士据此对中国主流媒体所秉持的“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大加挞伐。但近几年来,一味推崇“负面报道”的思潮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向。在业内颇有影响的西方主流媒体开始重新认识“正面报道”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着手加大“好新闻”(Good News)或“正面报道”(Positive News)生产与传播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梁媛  王娜 《编辑之友》2016,(6):43-47
主流媒体在“三农”宣传报道上,与政府构成“代理—委托型”关系;与农民构成“信息—供需型”关系;与新兴媒体构成“竞争—合作型”关系.处于城镇化和媒介融合双重背景下的主流媒体的“三农”宣传报道,需结合不同地域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农民结构分层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利于不同地域农村区别化的发展为前提,以不同发展需求的农民充分受益为准则,建构精准定位、网状覆盖话题式传播体系.该报道体系中,提升农民的观念、知识技能和社会化能力,是报道共同的目标指向和质量评判标准;除传统农民外,新生代农民、拆迁农民和现代农业职业“新农民”,成为“三农”宣传报道的重要受众和利基市场;主流媒体通过构筑渗透各农民阶层的对农宣传“二次传播系统”,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4.
新的网络技术鼓励公民"成为媒体",公民记者、媒体激进分子通过他们的媒体报道建构了与主流媒体不一样的社会运动现实,他们从主流媒体手中夺回了部分建构现实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介尤其是网络上一致的高关注度相比,芦山地震在网上引起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媒体账号进行灾情设置对青少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无明显优于名人微博的影响;青少年个人账户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呈现明显的偏差状态.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微博的消息传播进行框架分析,并对青少年的网络议程设置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7.
3月24日以来,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以及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而西方主流媒体却进行了大量歪曲事实,欺骗舆论的报道,充分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真面目。最近,中宣部领导同志指出:“要对我们的记者进行一次什么是‘新闻自由’的教育。”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揭露和认清西方主流媒体‘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努力地做好新闻工作,中国记协新闻学术委员会、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6月23日联合召开“认清西方‘新闻自由’本质研讨会”。会上有6位同志作重点发言…  相似文献   

8.
费兴海  路平 《新闻战线》2023,(21):89-91
“看见”栏目运用技术赋能重构主流媒体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找准舆论监督的“支点”和“落点”,在选题策划、报道方法、呈现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推动主流媒体引导力、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全面融入新闻传媒业,不仅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和传播模式,也使网络舆论场呈现融合性与圈层化、互动性与情感化、精准性与碎片化等特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神舟十三号”网络报道中,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三大主流央媒通过多维度的议程设置、仪式化的叙事模式、“破圈”式的传播策略建构了“航天梦”、航天强国的主流舆论场,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平台环境建构了用户感知的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权威性”“生产与播发能力”“社会支持”三个一级指标、“政治权威性”“媒体权威性”“报道质量”“用户合意度”和“社会支持”五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对应测量要素。新的指标体系保留了传统媒体公信力指标体系中基于系统信任的相关维度与要素,在“主流”取向上突出了媒体权威性的特征,在“新型”取向上嵌入了平台中的信任逻辑,本质上反映了传播权力的变化。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一方面,为进一步的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量表编制与大规模实地调研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1.
李晓萍 《传媒》2015,(9):41-43
2015年“两会”传播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是中央主流媒体纷纷设置了虚拟人物形象,利用这种虚拟人物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传播重大政治主题.这个创新举动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中集体亮相,可以看做是中央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的主动应对之策,并且在新闻的议程设置、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华社的“小七”、中新社的“小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笙”和《人民日报》的“小明”为当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融合做出了有益探索.以下详细分析此类报道的创新和亮点.  相似文献   

12.
本届奥运会首日,中国小将叶诗文游泳夺金并打破奥运纪录,迅速引发西方主流媒体的“围攻”、“抹黑”.西方政治价值标准向奥运新闻渗透,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媒体单边行动,企图通过媒体来遮蔽中国的传播盲目主义,等等,一方面西方中心主义在西方媒体汇聚,另一方面负面诋毁中国的舆论在西方媒体扩散,“叶诗文夺金”只不过是中国崛起进程中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又一次演练.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随着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兴起,一群由外国人主导、以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博客在中国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在外媒中超过中国主流外文网站,“单位”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单位”网的个案分析,揭示“单位”网的对外传播如何切合西方读者的认知习惯、并展开相应的话语建构,又为何在外媒的眼中比我国主流对外媒体传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是唯一有效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被全球读者誉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英文媒体。同时中国日报传媒集团紧贴时代脉搏,坚持创新驱动,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报道中国、点评世界,不断加快海外“本土化”发展步伐,完善全球采编和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15.
吴姗 《新闻前哨》2010,(5):80-82
本文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分析当前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兴的传播手段改进“两会”报道,探讨时下流行的沟通工具“微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主流媒体打破僵局.活跃“两会”报道,希冀对国内其他媒体进行相关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南方日报遵循移动优先战略,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重大会议融合报道,生产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融合报道产品,推动报道由“相加”走向“相融”. 生产适应多介质传播的融合报道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化挑战为机遇,关键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优势再造,顺应移动化、个性化、视频化等信息传播趋势,创新理念、方式、手段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媒体宣传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输入与输出和媒体宣传密切相关。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积极融入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场域,通过解构官方话语体系、设置主流议题、革新传播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传播的格局经历着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拓展.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背景之下,以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简称“RT”)等为代表的新兴国际媒体迅速崛起,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中别求新声,独树一帜,打破了由美英两国对全球新闻舆论场根深蒂固的“双头垄断”,改变了长期以来信息和观点由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单向流动和输出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新兴国际媒体不仅利用自身具有的地缘政经优势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议题设置,而且主动融入西方主流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