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电化学DNA传感器原理1.1电化学DNA传感器工作原理电化学DNA传感器利用单链DNA(ssDNA)作为敏感元件通过共价键合或化学吸附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1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  相似文献   

2.
DNA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生物传感器在检测特定序列基因时因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所需仪器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食品检验、环境监测以及军事反恐等领域.为此,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内容和设计原理、DNA生物传感器的分类、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等进行阐述,并且对DNA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DNA测定方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新型测定DNA的技术-电化学DNA传感器测定法。本文就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用效果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发展迅速。从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介绍了传感针、DNA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并阐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空间生命科学、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和发酵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作了介绍,对近期有关其应用的文献加以分类和评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用于定量检测Hg2+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涉及化学键、空间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及前沿化学理念,供一线教师选作高中化学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一种基于交流阻抗技术的可再生型核酸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将ATP的核酸适配体互补链的5'端标记巯基,然后将该互补链与ATP核酸适配体杂交,采用自组装法将杂交后形成的双链DNA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带负电荷的DNA可以阻碍阴离子型探针[Fe(CN)6]3-/4-与电极之间的电荷转移.当没有ATP存在时,双链DNA寡核苷酸修饰的金电极阻抗值较高.当传感器与靶分子ATP温育后,由于核酸适配体会与ATP结合而与互补链脱落,进而电极表面所带的负电荷的量减少,对[Fe(CN)6]3-/4-与电极表面的电荷传递的阻碍作用降低,测得的电化学阻抗值降低.通过检测阻抗值的变化可以实现对ATP的测定.该传感器的再生仅需将电极表面固定的互补链与未标记的核酸适配体杂交即可实现,再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8.
将Cu2+和碳纳米管(MWNTs)固定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聚丙烯胺(PAA)中形成MWNTs/Cu2+-DNA/PAA纳米复合物,并用此纳米复合物构建了一种新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在pH=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所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对过氧化氢的线性范围为5.0μmol/L--4mmol/L,检测下限为2.5μmol/L(S/N=3)。这种新型传感器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克服天然酶易失活、不稳定的缺点而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细胞质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 2 0世纪 6 0年代在衣藻的叶绿体中发现有DNA ,在鸡胚肝细胞线粒体中也发现有DNA以后 ,又陆续从各种生物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和质粒中分离出DNA ,并发现其具有遗传物质的功能 ,人们称其为细胞质DNA。1 细胞质DNA的形态除在某些低等真核生物中有少量线粒体DNA是线状外 ,其它线粒体DNA (mtDNA)和叶绿体DNA(ctDNA)均呈双链环状。细胞质DNA的大小随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动物细胞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小 ,而酵母线粒体DNA约是动物DNA的 5倍长 ,植物线粒体DNA的大小又约是酵母线粒体DNA的 5倍长。与核DNA相比 ,线粒体DNA所…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国内外化学发光传感器敏感物质固定化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涉及各种化学发光传感器,包括化学发光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化学发光核酸传感器、化学发光微生物传感器.最后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37篇国内外的文献被引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DNA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DNA控制蛋白质合成,那么线粒体内DNA的情况如何呢?现简单地介绍如下1962年Ris等在藻类线粒体中看到类似DNA的细纤维。1962年Nass等在鸡肝细胞线粒体内发现纤维的结构,并经DNA酶处理可以使这种纤维状结构消失,因此证明DNA。到1954年Luck等最早由红色面包的线粒体中分离出DNA。后来用电镜观察各种细胞的线粒体。也确能看到DNA。因此线粒体在DNA这一事实得到普遍承认。线粒体中的DNA线粒体分裂前DNA复制时现在线粒体基质中。平时线粒体DNA与体内膜结合存在难以看到。  相似文献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对DNA进行电分析化学研究,能够加深对DNA特性的了解,可以为解决DNA损伤、临床诊断等提供依据。本文就DNA电分析化学研究中,DNA碱基电活性以及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做出陈述。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一种重要胞器。在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供体细胞和受体卵母细胞的线粒体DNA存在三种命运:.供体线粒体DNA消失,仅存在受体线粒体DNA;供体与受体线粒体DNA共存;受体线粒体DNA消失,被供体线粒体DNA取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DNA计算引起了各个学科研究人员的广泛注意。本文主要讨论了DNA计算的原理,综述了DNA计算的特点、DNA计算模型,指出了DNA计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DNA计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了纳米催化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主要包括乙醇传感器、胺传感器、硫化氢和醛类传感器以及糖类传感器,引用文献11篇。  相似文献   

16.
DNA复制过程的忠实性对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起着关键作用,而DNA聚合酶是影响DNA复制忠实性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就DNA聚合酶的种类和结构以及它们与DNA复制忠实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一、DNA分子中碱基的数量关系 核酸所含的碱基有A、T、C、G、U五种。DNA分子与 RNA分子的区别在于 DNA分子中含有碱基T.而不含碱基U,以此可以判别一个未知核酸片段是属于DNA还是RNA。双链DNA分子与单链DNA分子的区别在于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是互补配对的,存在A=T、G=C的数量关系。如果一个DNA分子中A≠T,G≠C,则说明该DNA分子单链。单链DNA分子较少,仅存在于某些噬菌体(M14)中。对双链DNA分子来说,存在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92年第6期“生物传感器及其类用”一文主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和应用。本文就其现状和发展作些补充介绍。生物传感器出现于60年代初。它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60年代由Clark等人制成了实用性酶传感器,这是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初期。70年代酶传感器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微生物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等。进入80年代,出现酶场效应传感器。  相似文献   

19.
核酸所含的碱基有A、T、U、C、G五种,DNA分子与RNA分子的区别在于DNA分子含有碱基T而不含碱基U,以此判断一个未知核酸是DNA还是RNA。双链DNA分子与单链DNA分子的区别在于双链DNA分子碱基是互补配对的,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存在A和T,C和G的数量相等的关系。如果一个DNA分子中,A和T、C和G的数量不等,则该DNA分子是单链,单链DNA分子较少,仅存在于某些噬菌体中。对双链DNA分子来说,有以下几个规律:  相似文献   

20.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变性与复性的原理,在某种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分子解链变性后,在DNA复性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时,把不同的DNA单链分子或者DNA与RNA的混合物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在DNA或RNA单链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就可以在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形成杂化的双链.蛋白质分子杂交是一种借助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