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蓝色的”海洋文明优秀论,而黄河孕育出的中国的内陆文明即“黄色文明”是“超稳定结构”,“永恒的超稳定”。两种文明斗争的结果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战胜和取代“黄色的”内陆文明。《河殇》就是用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达其政治目的的。因此,评析、揭露《河殇》兜售的唯心史观及其险恶的政治用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河殇》的观点,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其衰落的命运已经注定;近代中国又一再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由于“按照一种内陆文化的统治模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虽然也能容纳现代科技的某些新成果,甚至卫星可以上天,原子弹可以爆炸,但却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这就是《河殇》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命运的评价。在《河殇》作者看来,中国从古代内陆型的黄河文明,到现代的“内陆文化的统治模  相似文献   

3.
电视政论《河殇》以其大跨度、大时空转移的手法,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观点”的堆砌,风靡一时。《河殇》作者说他们旨在“揭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仅仅如此吗?《河殇》以一个“黄”字概括了从古至今整个中华文明的特点,判定了中华文明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这种论调在学术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更是反动的。本文略就古华夏文明的兴衰作一些考察,以辨明《河殇》之谬误。《河殇》认为,中华文明源于黄河,而黄河文明是一种内陆型黄色文明,是一种注定而  相似文献   

4.
《河殇》作者自我标谤:这一电视政论片创作的初衷,是集“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进行一次“对民族历史、文明、命运的全面思考”,可是,“河殇”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全面思考”却只断到“戊戍变法”就嘎然而止,对此后大半个世纪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两代人探索与奋斗的历史只字不提。《河殇》口口声声要继续“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却恰恰对“五四”时期一代热血青年探索与奋斗的主要遗产也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河殇》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连续片《河殇》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强烈反响,成了有争议的热门话题.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教授也纷纷发表意见,对《河殇》提出不同看法;著名政论家梁厚甫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化是"犬儒文化",是世界消极文化之一种.最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举行了《河殇》座谈会,与会的文、史哲方面的专家、教授展开争鸣,有的热情赞扬,有的全盘否定.对《河殇》的巨大分歧,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看法上的巨大分歧.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我国制造一场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曾经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口号是:“全盘西化”。方励之说:“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岁月,是令人失望的”,中国的改革是“整个的要改弦更张”,“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的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又说,“全盘西化这种观点甚至在‘五四’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它的实质精神就是全方位的开放”。《河殇》的作者则以哲理的手法露骨地宣称:中国传统的黄色文化“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动”,只有“蔚兰色”的西方文化才能给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可见,这少数自诩为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所鼓吹的  相似文献   

7.
评《河殇》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系列片《河殇》,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的、意见不一的反响。我们当时曾结合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组织过讨论。深感《河殇》的出现及其社会反应,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政治现象。而《河殇》的作者们的政治意图之强烈而明确,是十分显然的。经过近几个月的制止动乱、平息暴乱的斗争,人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实质。《河殇》以文化反思的面目出现,因此,剖析一下它的藉以反思的文化观,可以更好地认清其真相和实质。这里,谨结合我们当时组织讨论过程中取得的认识,略作归纳,缕陈于下。  相似文献   

8.
以"渴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为主题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它的历史观,本人觉得是不能苟同的.下面就《河殇》的历史观谈点看法.《河殇》作为一部宏观审视中华文明命运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其中既有斯宾格勒关于文化兴衰周期的阐释,又有汤因比关于对特别困难挑战与应战造成了文明起源和衰落解体的说明;这里既有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民族相继更替、东方历史发展停滞的思想底蕴,又不乏地理环境决定论、欧洲中心论、历史宿命论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河  相似文献   

9.
1988年下半年,电视系列专题片《河殇》两次由中央电视台播出,风靡一时,十几家报刊转载了它的解说词,三四家出版社把解说词印成单行本,不少报刊争相报导、发表评论,颂扬之声大作。有人说:“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还没有人这么深刻、具体地分析、观察过我们民族通盘的历史。”吹捧得够厉害的。还有人说,它是“划时代的史诗”、“我们时代伟大的诗篇”等等,不一而足。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河殇》宣扬的都是一些什么东两,《河殇》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由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联袂撰写的《中国诗论史》(150余万字,黄山书社2007年1月出版),作为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及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认为,这部巨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中国本色诗论的学理性深度透视和扎实严谨、求真求精的文风。求源:中国本色诗论文化的追问“各种文明喜欢把它们之前的古老文明奉为祖宗;古老文明的魅力增添了源泉的神圣性。”[1]因此,对古老文明的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近20余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或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典籍,被奉为群经之首,其发端与酝酿形成主要在中原地区。《周易》完善之认识体系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的氛围中,《河殇》以标榜反思黄河文明和民族历史的面目出现,作者为他的政治主张装潢了历史文化的煌煌论证,故而哗众取宠于一时。在学术开放、文史相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渗透发展的当代,非专业学者涉足国史已不鲜见,史学界一直是十分欢迎那些跨专业操作的学者们能给史坛吹来清新之风。然而,《河殇》的作者涉足史坛,  相似文献   

13.
梅秀 《文学教育(上)》2009,(18):122-123
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盂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即作为“重述神话——中国卷”在25个国家同步出版。如何将代表文化符码的神话进行“再创造”,并使之与古老文明产生一次深情对话,成为“重述神话”的深层意义。《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故事为原型,融合作家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以恩格斯的“合力说”解读《边城》,可以看到其折射出的古老农业中国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换,透视出沈从丈固守传统、渴望宁静纯真的原始欲望和逃避现状的农耕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有何突出表现?《河殇》就是极少数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河殇》是顽固坚持自由化的人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的典型代表。一曲《河殇》,它为煽动全国性的动乱和发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准备。 《河殇》这部电视系列专题片,利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鼓噪一时,毒汁四溅;因而揭露《河殇》的反动实质,肃清《河殇》的政治影响和流毒,在深入、持续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一、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是个十分古老的概念。在中外文献中,它被广泛地应用着。但是,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常常赋予它多样而不统一的含义。在我国,“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时的含义是指有文采、光明。到了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三冲场》中说:“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气息与发展前景。面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作家们大都呈现出一种迷惘与留恋的态度。主要以阿城《棋王》、路遥《人生》、陈忠实《白鹿原》、汪曾祺《受戒》四部作品为例,分析其中不同特征的“迷惘”与“留恋”;这些作品呈现出的“迷惘”,与乡土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城市文明的陌生化不无瓜葛;而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使其在城市文明冲击下依然呈现出对乡土文化的“留恋”意识。因此,旨在通过透视上述作品,解读转型时期乡土文学呈现的“迷惘”与“留恋”,探究乡土文学在城乡巨变中的发展特点与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与《圣经》分别代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基,过去我们只关注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本文拟通过道德教育这一平台寻求两书的共同之处。在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目的、道德实践、道德依归、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对象、道德典范等方面对《论语》和《圣经》若干相似之处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古老文明最初都有着共同的道德观念,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当努力从先辈继承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是山,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本文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古老命题出发,在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中,引出全文对中国文明的观照与认同。作者以中国文明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为思考的切入点,认为“理想的发展”“以传统为根基”,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变化过程。“在稳健中求发展”的这一文化特色,使中国文明在其他  相似文献   

20.
小说《狼图腾》通过“狼”意象的描写,展现出一条“狼-羊”斗争关系的文明进化观。在两种文明形态的观照下,面对中国文明现代性的迫切诉求,力图从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中华民族的文化改造和重建的有效路径。突出体现了作者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坚守和护卫,同时以一种鲜明的反儒家文化的纯粹的游牧民族色彩,进一步凸显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