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效实现"三个代表""三进"工作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是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 ,高校“两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创造接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契机 ,将“两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促进“三个代表”“三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两课""隐性逃学"与"显性逃学"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两课”的教学中,学生逃课的现象日趋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两课课程体系及设置的问题;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认识因素;学生认识的误区。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图对两课教学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 的大学生必修课,它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 品德课”组成。高校“两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和 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我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两课”课堂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平台,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基础和第一级台阶。重视和研究“两课”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对加强和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职高专“两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定位、基本任务及模式构建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两课”教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进行的改革和探讨多种多样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两课”教学如何才能真正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 ,如何才能真正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达到“两课”教学的目的 ,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多年的“两课”教学实践中 ,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两课”教学新模式即“3 +1 +1”教学模式。旨在对“两课”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全方位改革。一、“两课”“3 +1 +1”教学模式的基…  相似文献   

6.
目前,“两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教学的实效性差。成功学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为高校“两课”开辟了教学工作的新途径,并为实现大学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何把握成功学的“合理内核”,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两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使“两课”成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8.
章提出改进“两课”教学,根本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观念更新、认识到位。对“两课”教学的认识定位要从“无所作为”转向“大有可为”;“两课”教学过程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两课”教师的定位要由“知识传授”转向“精神助产师”;“两课”教学考核要由“知识性”转向“素质型”。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正确认识“两课”教育在培养“四有”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水平,增强“两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以“两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优质的教学效果去培养学生对“两课”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  相似文献   

10.
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两课”教学实效性偏差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从分析目前制约“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着手,认为“学生真爱、教师真懂、内容科学、方法先进”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保障,而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武器”。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教师自身发展,尝试建立一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系统化机制,即集“教学激励机制”“教师培养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考核制度”“教学培训体系”及“教师教学发展支撑”为一整体的“六位一体”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两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对“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某些高职院校中“两课”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以“两课”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教学困境的原因以及“两课”教育在新时代下所面临的新形势,本着认识问题、把握时代契机原则,试图寻找摆脱困境,从根本上实现“两课”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质量发生"的视角来看,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教学支出"、"学生支出"、"教育科研支出"和"学术支持支出"四项成本,被界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按照"合格质量"、"良好质量"和"一流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基准,对中美近年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分层比较发现: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的"层次鲜明"不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方面更多体现出"科研至上"、"物质为先"的发展倾向;"后大众化"时代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理念和实践需要从"物质"向"人本"的原点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读书杂志》是清代高邮王念孙继《广雅疏证》之后的一部校读古籍的巨著,是清代训诂学和校勘学的扛鼎之作。全书引证丰富,论证严密,对史部的《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子部的《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以及汉代碑文作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方面的精密考释。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对有些条目的考释并非不刊之论。即对《读书杂志.史记杂志》中"固不闻声"、"有命"、"倍则战之"条提出疑问和解说。  相似文献   

16.
工程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加强学生对工程概念的理解,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工科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目前工程力学"金课"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探讨,提出工程力学"金课"建设教学设计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四个回归”完整诠释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规律和发展方向。如何有效贯彻“四个回归”教育理念,将“四个回归”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四个回归”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的分析与探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依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准确性、主体性、学以致用等基本原则,提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的路径,即通过“因势而新进教材”“因人而化进课堂”“因时而进进头脑”,来提升“三进”工作的效率和实效。  相似文献   

19.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最能捕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调查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形势、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存在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导向”和“学生面向”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学生“知”与“行”的关系和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改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出路和措施是推进实践教学战略、面向学生战略、优师战略以及优化学风战略等。  相似文献   

20.
郭红 《海外英语》2012,(7):59-61,70
Nowadays,more and more foreign teachers have come to or been invited to China,joining in the English education cause,especial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conducts a survey of three foreign teachers and one hundred Chinese English majors at Qufu Normal University,aiming to explore their different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varied aspec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native EFL classes.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were both processed and analyzed from such categories as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attitude","teaching methods","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college native EFL cla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