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没有认识结构就没有认识的发生;认识结构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认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先验的,但主要部分却依赖于经验性的实践。认识结构包括认识的先验结构和认识的经验结构两部分;人的认识结构既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也是分离主客体的鸿沟。认识结构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论认识     
从认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来看,认识的对象是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目标是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推广、演绎、假设及其验证等,其中,假设是认识的关键环节,验证是认识的最终决定因素。借助假设及其验证,认识得以跨越经验的、有限的直接对象和超验的、无限的目标之间的双重鸿沟而成为可能,同时也将自身限定在对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本质的和内在的方面。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 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 事创造性认识活动;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从认识特 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本性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以个别存在物为直接对象 ,以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为目标 ,借助科学假设及其验证等方法跨越经验对象和超验目标之间的鸿沟 ,获得对对象的认识。通过对科学认识一般过程和方法的考察证明 ,科学是基于经验而超越经验的 ,是一种经验的超验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实在的知识。但这一结论本身只有在先验的视域中才能显示出清晰的含义,一般关于实在论的讨论也只有在先验视域中才能有逻辑的结果。然而在这一视域中的考察也表明,科学哲学的“超验性”问题又是与其实在本质直接相关的,先验哲学在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承认这一点。整个20世纪科学哲学进程都表明了一个科学的经验实在(论)的性质,同时这一进程也证实了先验哲学关于先天知识(先验逻辑)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感性和理性不应被视为认识过程中独立的两个阶段,而是认识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们认识过程中以纯粹感性因素出现的客观状态是不存在的,以净化的理性因素出现的客观状态是没有的。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前进的,它充满着复杂矛盾的曲折运动。任何死板、僵化和片面性都会把认识引向唯心主义泥坑。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二者的一致要以客观世界的规律被正确认识为前提.使自然、社会领域的辩证法成为概念的辩证法,即使客观的辩证法成为主观的辩证法。人的认识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经验水平达到理论水平,从而使经验水平的东西得到论证和说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提高的行程,完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规律的具体作用,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通过这些规律的永恒运动。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接近于客观世界.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先验幻相理论,通过分析知性范畴在超验领域中的错误使用而产生的三种先验幻相,说明了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因此,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是不能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9.
【课前慎思】以往所有的认识负数的教学,都遵循于初步认识的课标要求,这本身没有错,但什么是初步认识,似乎没有唯一正确的公认界定。我们能不能把初步认识从经验层面上的肤浅认识,提升为本质层面上的直观认识?在我的想象中,这一如胚胎,虽然都是初级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作为著名哲学家,提出众多哲学观点。其中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本质、来源及规律的科学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存在众多复杂的认识现象,需要对其高度概括,进而总结出基本规律,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成果。本文则从认识基本规律来谈认识规律与认识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以望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更深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2,(3):16-17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d its controversial poin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l ture and cognition is analysed in detail: language and culture co-exist,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Language determines cogni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more knowledge a person knows about language, the more he can know the world around him, especially his abstract thinking. As culture co-exist with language, it has the same influence on cognition as language does. Cognitive categories are dependent on the immediate context-culture and language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知性理论、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图型说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出的研究,明确指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的地位,是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13.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知”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内证性认识活动,我与认识对象在本体意义上合为一体;“认知”则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活动,二者在知行关系、获得途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儒家的“德性之知”是在“体知”的基础上统合“认知”,因此不能将“体知”之道完全套用西学知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而应当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视域。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真理性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的感性掌握进而上升到对客体的理性掌握,再通过实践检验这种理论的能动的辩证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认识主体在该认识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真理性认识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获取科学真理的精神手段,是人们在真理性认识活动中为达到获取真理的认识任务而采取的措施、步骤、程序、计划、方案等等的总和.真理性认识方法是人类科学认识的结晶,是主体的真理性认识能力的基本要素,它为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指明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英语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文化认知:英语文化在文字,内容和思维方式上与汉语文化有很大不同;文化评价:文化价值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英汉两种文化各有所长;文化共存:英汉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历史悠久,传统丰富,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中国画以线描为造型基础,重视用笔用墨,以墨色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色调和造型手段.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具有独特的空间认识和空间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人的视觉具有两种先天能力 ,一是视觉认知 ,一是视觉感受。前者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它指向概念、逻辑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科学 ;后者主要表现为主观视觉心理感受 ,以满足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需求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艺术。人类文明进程既是对五官的“人化”,也是对五官的“异化”。在科学界的人群中 ,视觉认知力虽然得到了空前开发 ,但视觉感受力日趋钝化 ;在艺术界的人群中 ,视觉感受力虽然丰富 ,但视觉认知力萎缩。其结果最终导致逻辑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割裂 ,造成人性缺憾。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搭起一座人性回归的金桥  相似文献   

18.
意义来自于客观世界,语言知识植根于百科知识。意义的成功解读,仅仅依靠字典或词典是不行的。复指结构“人称代词+一个NP”的使用和理解涉及到复杂的语义认知,需要依赖语境和人类的百科知识,经过语用推导才能对其进行具体的语义阐释。  相似文献   

19.
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的挑战。象似性根源于人们认识世界的体验性。人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将客观世界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汉字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结构的表征形式,映照了这一过程,从而使语言活动与认知现象处于一种相互印证的状态。汉字是表义的组合符号,是中国文化"援物比类,比类取象"的意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汉字的意象形态与其所表示的原型义之间是最具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的"黑色"隐喻加以对比分析,探讨以"黑色"为源域投射出的其他认知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