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我班的“知识角”里,每天都能看到学生新添上的一笔。“好读书,读好书”是我与学生的一个约定,谁读了一本好书或好文章,就把书名写在表格上,这样做的目的是:1.告诉大家我读了这本书或文章;2.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或好文章。“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章中的人和事物总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上的同学爱读课外书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抓住这一点我又及时开展了“读好书,写读后感”的活动。这一下班上很多同学开始发愁了,以前可从没写过读后感,这读后感该怎样写呢?课堂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鲁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读课文”.这类课文都是集中安排在每一册的后面。这三类课文的设置顺序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基本规律。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到“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读书方法、尝试运用读书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领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主读书逐步强化。  相似文献   

3.
鲁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类课文:一类是“精读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单元的前面。另一类是带※的“略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粗略读一读”的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单元的后面。再一类是带“△”的“自读课文”。这类课文都是集中安排在每一册的后面。这三类课文的设置顺序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基本规律。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到“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读书方法、尝试运用读书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领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主读书逐步强化。  相似文献   

4.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即:读懂原文抓中心、选择重点作感点、读感结合有侧重、联系实际谈感受。苏教版(国标本)第11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等课文。我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写感想的“小练笔”,让学生谈体会、说收获。  相似文献   

5.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成了公认的道理。为了使学生从老师领教领学中走出来,首先要上好自读课。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导自读。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加以对比,然后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可看清相比较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这样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课文的特征。 二、设题促自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7.
读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知识不是授受给学生的全部知识,还包括教师掌握的知识和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知识。有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语文第七课《早操》,在熟悉的卡通人物丁丁和冬冬的引导下,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完“小学生”、“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早操”等生词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一系列读书活动———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后,学生尝试性地自读课文,总结出自读课文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拼音拼读。接着,老师指导学生练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现行初语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如果说讲读课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举一”的作用,那么自读课文则起到“反三”的作用,这样,设置自读课文就犹如给学生开辟了“知识迁移”的园地,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记叙文1.通过抓记叙要素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事件。在找人物要素时,要善于抓住主要人物,明确谁是主人公;在概括事情经过这一要素时,可以根据“谁”“、干什么?”这一问题来概括。如果文中写了好几件事,就可以根据它记叙的顺序依次归纳出来。这样就能快而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了。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学期《我爱读书》时,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觉得其内容较杂乱,就可引导学生找出表时间的词语,并看看在这些时间里“我”是如何读书的,即找出“我”爱读书的具体表现,然后再概括板书如下:2.通过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来了解文章的中…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有些课文后面的习题中,安排了“造句教学”,其表述基本是这样的: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每每教学这一题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硬摁着脖子喝水”的感觉,每次在课堂上讨论造句时,总会出现异常的冷场。有些学生甚至看到“造句”就头疼。于是,我思考着要改变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八字教学”是专就阅读教学而言的,所谓“八字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查”“点”“读”“议”“讲”“结”“练”“延”八个方面的教学指导。其思想内核为: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向导,在此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运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标。一、“八字教学”的基本式及其变式现行教材为单元编组,每一单元的四五篇课文由课内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2001年第11期上《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一、阅读渐悟先学后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读”来完成的。无论是谁,阅读感悟总是由浅入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原设计虽然安排了“朗读与细读课文各一遍”,但是两遍阅读目标不明,略显粗糙。此前安排的程序1、2完全可以采用课前学生阅读思考,课上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初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圈点勾画、点评批注等读书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教材都编排有自读课文,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两种尴尬局面:一种是“牛不喝水强摁头”,学生被强迫读书;另一种是“越俎代庖”,教师干脆自己讲,满堂灌。这两种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学生常常是望而却步,即使自学也常常是或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自读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某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做一回老师,为某篇自读课文出一份题目?为出题考别人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了。于是我就在我所带的高一班级做了一次实验,课文是苟子的《劝学》,这是一篇很重要的要求全文背诵的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我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辅导学生  相似文献   

16.
推测引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去推导尚未接触的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以做好课文的预习。现在,不少学生预习无目的,敷衍了事,甚至流于形式。推测引读,便于学生克服盲目性,使预习有目的,阅读有路子,读书有兴趣。贺敬之的《回延安》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以往的预习一般是:扫除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概。这样做,学生只有知识上的某些积累,并没有能力上的提高。运用推测引读进行预习则迥然不同。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首先,通过剖析标题,推测课文内容。我在简介作者后,即引导学生从“延安”二字上展开联想。学  相似文献   

17.
龙熙银 《教书育人》2001,(11):18-19
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也越来越不好教。果真如此吗?笔不是在这里对此进行讨论,而是就自己利用语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几点尝试作点“王婆卖瓜”式的叙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主动质疑。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性。自读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索。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执教的《天上的街市》给笔者以很大的启发。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把第一节“天上的明星现了”的“现”改为“亮”,好不好2把第一节的四句诗交换位置可不可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洪先生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或要求学生联系诗句,或提醒学生从全文来思考问题。这样做,既未约束学生…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包括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顾名思义,教读课文就是供教师实施示范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的。因此,教师的教读必须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规律性的知识,悟出读书的方法,进而举一反三,去阅读同类文章。自读课文则应是教师在教给学生如何读书之后,由课内手把手地引导学生读书学习到逐渐放手,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在教读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独立阅读理解,吸取知识。所以,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时,应在“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