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所谓应试教育,即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地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一个局部地区教育部门所能完成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大革命,它要力图打破过去固守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要求改变那种只强调严格训练、被动学习和枯燥无味练习的灌输教育。应试教育的效果也只有通过考试来评判,在学生中流传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考得学生要补脑,考得家长心乱跳”。分数成了应试教育的惟一标准,为了高分,教师刻板地教,学生刻板地学,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试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国家高瞻远瞩之。  相似文献   

3.
<正> 一、考试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考试是中小学教育教学长期实行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考试仍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及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意味着取消考试制度,不要以考试作为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分界线。考试不是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界都在呼吁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家都认识到应试教育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个严重问题。其实,应试教育非基础教育所独有,成人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相反,成人的素质教育也就被大大忽视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传授、专业学习,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少成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目标是“考试合格”,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考试及格”。只重学分获得,不重能力培养。加之,专业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学生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至今,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摸索前行,但感觉总是没有离开考试这个指挥棒。我们高喊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模式,但又有谁能潇洒地把考试抛之脑后?我们呼吁着给学生减负减压,可小学生依旧背着过于沉重的书包。最关键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6.
应试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学习层面,学生是畸形发展。应试教育靠的是重复记忆,谁背书背得好.谁肯定考得好,这样的学习压制了他们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人类最需要的;在思维层面。绝大多数孩子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培养出来的是单项度思维。单项度思维在心理上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心理非常脆弱,耐性能力低.全面综合思维能力差;在情感层面,学生;的困扰更是特别大。他们人际沟通情感、异性交往情感甚至对自己情感的觉察都很弱。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21世纪的时代要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本对当今的应试教育及儒家化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作了较深刻的反思,提出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的价值理念上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在教学方法上,建立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教育指明的发展方向。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核心问题是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二者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两种教育模式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差别很大,不同的社会背景必然会提出不同的教育需要。应试教育建立在农业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及生活没有提出更多的对知识人才的需要,国民教育极不发达,社…  相似文献   

10.
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不难发现形成应试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一种落后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所建立的教育评价体系及主平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树立科学的现代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素质形成和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初中数学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贯穿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充分重视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数学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树立起数学教育的素质观,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的启发和拓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距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并逐步为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小学现在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它就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智能为重点的教育;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在培养学生智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教育。我认为它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不断促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知识有选择的加以吸收和掌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建设性措施;是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育决策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与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提条件。为此要从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三个方面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同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实践方法上突出三项改革。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目前学术界、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关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模式等众说纷纷,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应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桉心和灵魂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心理、劳动实践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是本世纪末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的改革,使我国传统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被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所代替。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对于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材、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严重弊端,要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不科学的检查、考评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抓好校长素质的提高。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强化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8.
杜威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的巨大贡献就是积极探索“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通过他的论著、演说创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他的这一教育理论体系,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所谓“新教育运动”.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根据不少到美国考察访问美国教育状况的人所传达的信息来看,美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社威当年所提倡的。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处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杜威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界的热点,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新型教学理念的重点,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更科学、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重视综合素质,才能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陈跃斌 《考试周刊》2013,(27):29-30
<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强调人的素质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应注重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及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为目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活动,又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的活动。语文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