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是全方位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不再以课堂教育为单一的教育模式。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深度和广度的,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存的。只有家庭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每个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科学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作为教师应以教育教学为本,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是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学生评教近几年已在全国各地逐渐风行起来,由于有的学校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处理方式考虑不周,给一些教师带来了心理负担,因而引起了人们对学生评教的争议。笔者以为,就学生评教本身而言是无可非议的,关键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怎样去认识评教和如何来对待评教的结果。学生评教,即学生评价教师。它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手段之一,是学生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学校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  相似文献   

4.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已经是中职学校首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由于多种原因,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性质逐渐恶劣,对班级、学校、家庭造成不良影响较大。做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分析原因,发现问题,研究教育和管理的方法。本文通过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加强约束力、发现优点,激发热情、奉献爱心,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等方法来进行教育管理,是"问题学生"能克服缺点,积极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就是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本,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效研究,以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终极目的。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分层推进。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研,是指教师基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色,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学校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要素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高中物理课程具有鲜明的自然科学特征和丰富的学科文化内涵,物理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  相似文献   

7.
家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转化学生、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是与学生、家长架起的联系与沟通的桥梁,也为家长与教师共同教育学生搭建了平台。做好家访工作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是家庭和学校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共同教育好学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贺文 《广西教育》2009,(11):10-10
近年来,贺州市高级中学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发展为基础,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发展教育”,贺州高中着力建设教师合作文化,构建“自主性德育”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所以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把学生教育好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加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家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学生道德建设,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搞好家访工作,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信息交流,统一家长和学校认识,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达到共同教育学生,取得最佳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段微晓 《高教论坛》2014,(2):8-10,23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质。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实现三方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所谓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内蒙古教育》2006,(12):13-13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永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校中,课堂是教师耕耘的责任田,也是学生收获的庄稼地;课堂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唤醒潜能、创造智慧的时空。学生和教师是在实实在在的每一节课中悄悄成长的,课堂质量决定着教学成效,决定着成长的速度,决定着学生和教师生命的质量。课堂不容忽视,因此,我校校本教研立足课堂,研究课堂,下面谈谈具体做法。1.实施教案改革,引导教师用心备课我们提倡教师以研究的状态进入日常工作,要精心备…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共享教育幸福的场所。理想中的学校,是能与师生在精神、气质上相契合的。高宇军深谙此理。2007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第22中学校长后,在深入了解学校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办学设想——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科学·绿色·人文"的管理理念,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的合作系统,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两大因素。需要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基点,信任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前提,平衡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键,共赢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目标。师生通过以需要为基点、以信任为前提、以平衡为关键的协商性共生合作,实现师生自我成长的共赢目标。建构学校教育师生协商性共生合作平衡机制模型,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何尤 《教育艺术》2005,(1):39-39
家长会是学校、老师、家长相互交流信息,相互理解支持,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教师了解了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家长也通过家长会了解到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守纪等情况。然后教师、家长共同研究,寻求互相配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评教”意欲何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评教本应体现学校民主、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在学校普遍实施的“学生评教”实践中,却并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而是以管理为本。管理主义单独以效率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教育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管理主义中的人性假设与教育中的人性假设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学生评教”应走出这种管理主义的误区,充分体现出高校管理的本质是为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9.
韩香霞 《生活教育》2009,(11):35-35
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孩子方法的重要途径。不少学校开家长会,或是教师汇报学生在校表现。或是家长述说孩子在家情况。一开家长会,教师、家长在教室里开会,不少学生提心吊胆在教室外“站岗”。或是在家等待家长的“暴风骤雨”。这样的家长会以教师为主角、家长为配角,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设计的合作性行动研究是以问题为起点,以设计为主线,研究者、实践者与管理者等共同参与,带动技术创新、实践应用与理论反思多位一体迭代循环提升的有效研究模式。应用这一研究范式开展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实验表明,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能够有效整合大学区域教科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力量,同时,大学研究者、区域教科研工作者和实验学校教师三方面力量形成的教育研究共同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落实专向主体、关注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学校已有的校本研究,有助于共同促进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