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莫畏 《记者摇篮》2006,(7):61-61
自从《生活空间》打造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纪录片的模式后。电视纪录片叙事风格故事化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新书档     
《大观周刊》2010,(45):22-23
崔永元制造 崔永元自筹巨资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于11月15日在全国84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同名图书《我的抗战》震撼上市!本书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展现了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同时逾越了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薛宝海 《视听界》2012,(3):126-126
上个月在杭州,我讲了一堂“县级电视台节目创新与策划”的课程,并且播放了我在广州增城电视台主持的新纪录片《今日故事》,最受大家关注的是搞笑风格的《何仙姑家庙》与令人心酸的《最后的水上人家》。  相似文献   

5.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任大洪 《视听界》2001,(6):47-48
纪录片《丁娟的心事》获得省优秀电视文艺“金凤凰”奖一等奖和全国第三届“彩桥奖”二等奖,这是对南通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和我的同事们莫大的鼓舞与鞭策。  相似文献   

7.
数一数全国各地每年召开的纪录片研讨会,查一查各种广电业务杂志刊登的有关纪录片的论文,算一算各家电视台为纪录片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再点一点纪录片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电视圈内的人都知道,纪录片被厚爱了。纪录片是火过一些日子。上世纪末,因为《望长城》《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许多观众都惊呼“这种节目好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这类节目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9.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济南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移植纪录片“真实再现”这一概念,创办了新的栏目《真实再现》。它既有纪录片的影子又有电视纪实剧的元素,再加上每期25分钟,一周三次播出的频率,让《真实再现》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社教类栏目。“真实再现”的概念来自纪录片。在目前的中国纪录片界对“真实再现”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违背真实的原则,真实怎么可能被再现呢?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2.
藤田贵久  李在荣  吴文汐 《传媒》2023,(9):22-23+25
<正>民营电视台与公共电视台共同构成日本二元制广播电视体制,在数量方面,民营电视台远超公共电视台。民营电视台追求广告收入和收视率,导致对纪录片的制作与排播相对较少。朝日放送是日本最早成立的民营电视台之一,自开播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纪录片制作,其《电视纪实》栏目是日本民营电视领域仅有的两档面向全国播出的纪录片栏目之一,朝日放送在纪录片制作和栏目运营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电视界引起很大震动,它以真实可信的纪实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人们惊喜地发现,电视竟有如此功能与魅力,还有多少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此前不久,传来了电视纪录片《沙与海》在亚广联获大奖的消息。与此相关的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于是有的编导感到“困惑”,有的甚至打来长途电话,询问:“纪实是电视片的方向吗?”“今后大家都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15.
陈桂琴 《视听界》2004,(2):46-48
2003年羊城的岁末甚是热闹,“金钟”方敲响,纪录片又登场。欧宁策划的新纪录片影展、广州电视台主办的国际电视纪录片研讨会先后在羊城登场。与此同时,安哥、胡武功策划的“中国人本、纪实当代”纪实摄影展也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纪录片如何发展的问题再次掀起了讨论的高潮。一、问题的缘起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在东方宾馆举行的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首先播放两部风格迥异的纪录片.一部是由澳大利亚提供的《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一部是中国提供的《海路十八里》。两部风格对比如此强烈的纪录片先后播放,令人想到其中有这样的潜台词:纪录片可以这样拍。《夜晚》根据澳大利亚20世纪30 年代达博土著追捕专家赖利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小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蔓 《声屏世界》2006,(2):30-31
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从全国来看,除了中央电视台和少部分省市电视台以外,大多数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逐渐淡出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其原因究竟何在?把责任推卸给各方面的领导不重视,或者是由于电视观众已然对纪录片这种电视类别丧失兴趣,显然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当前电视管理与观众收视的现状。现在,电视界都在关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之路究竟“路在何方”。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仍然“路在脚下”。即要对自身予以正确定位,深入而充分地研究电视纪录片的特性与本质,从而在与电视新闻片、电视文…  相似文献   

17.
从《雕望家——刘焕章》说起电视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播出后(虽然它最早被叫做电视报告文学,但后来作者在一篇创作谈中把它称作电视纪录片),在观众中引起很强烈的反响。据说各阶层的观众,包括一些外国朋友,都有人去信电视台表示赞赏。著名画家黄永玉说:“这部短片好就好在它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一名工人观众说:“这部影片看了让人激动,很有艺术感染力。”在如今高水平的纪录电影不断出现,电视中纪录性节目大量播出的情况下,《刘》片能为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20.
严格地说纪录片的历史始于1895年法国卢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时,百多年来,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到格里尔逊的“宜导式”风格,从伊文思的“诗化纪录片”到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纪录片一直蜿蜒曲拆地发展着,不愠不火地生存着。但本文所讨论的纪录片,只是最近十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史,希望能从中摸索规律,领悟本质,探求纪录片的路究竟该怎样走?纪录片在中国电视界的起源标志,目前似乎已有公论,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系列节目《望长城》。记得九十年代初刚刚看到这部片子时,我们顿觉耳目一新,原来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