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预示比较熟悉.这一回的主体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以下此回均称“大虚幻境”),写贾宝玉睡梦之中,由警幻仙姑导引,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付册,听了“红楼梦”曲.册子里的画、诗、警幻仙姑唱的曲子预示了贾宝玉和贾府中十几个青年女子的最终命运.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佚失的情况下,第五回的预示成为人们推测这部作品人物结局的极为重要的线索.《源氏物语》第三回的预示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回的主体是“雨夜品评”(以下此回均称“雨夜品评”)表现头中将、左马头几个贵族公子同源氏大谈世间女子的等级、品味及他们自己的风流韵事.他们的谈话,对主人公源氏遇到的几个女性的基本情况作了某种概括和暗示.“雨夜品评”一开始,头中将提出女子按其出身分为上中下三等.源氏“深感兴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有着这样的一个图谶:“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材;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相似文献   

3.
诸定国 《教学随笔》2009,(10):35-36
林黛玉是大观园中的才女。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拙文所引回目、引文,除单独作注外,其余均据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程丁插图全本,笔者自注)之判词云“堪怜咏絮才”,以晋代才女谢道韫作比,就是一例证。此外,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作诗,元妃评价说:“终时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有这样的论述:"起来"、"下去"在某些情况下也是表示情貌的,"起来"表示开始貌(笑起来、唱起来);"下去"表示继续貌(念下去、搞下去)。"起来"的表示情貌也是较晚的事。大概在元代产生。"下去"的表示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它的起源最晚(红楼梦中还没有)。在《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便静静洱的听他唱下去。(第三十八回)底下要只这等一折折的排下去,也就没多的话说了。(同上)待要隐忍下去……天长日久……更不成事。(第三十回)其实,在《红楼梦》之前,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上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暗示了林黛玉最终悲惨凄凉和薛宝钗最终寂寞冷落的人生命运。古诗词中有“咏絮才无对,闻琴意始真。”(宋·刘筠《前槛十二韵》)那么,何谓“咏絮之才”呢?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导读《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贾家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方面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老祖母看不上她,因为她身子弱,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在贾宝玉结婚那天被气死,贾宝玉悲…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9.
通过神道设教这一叙事传统,曹雪芹将大观园写成了花柳世界,赋予大观园群钗以花柳的特质,赋予贾宝玉以花主、诗人和哲人的秉性,将贾宝玉那近似"花痴"的意淫行为写成了一种诗意的行动,目的在于呈现一种生命意识,即对青春和美丽的欣赏、体贴和眷恋,《红楼梦》的叙事因此呈现出诗性叙事的特质。根据叙事传统去把握作品可以达到对作品的还原解读,而二十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基本上属于文化建构甚至是意识形态建构,是一种"别有动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翻译家哈斯宝根据120回《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与相关情节,用“古典蒙古语”节译成40回的《新译红楼梦》,并精心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和六万余言的精彩回批。哈斯宝在评点中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接受与阐释。他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泄恨书愤”,《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奸斗争;二是人情世态。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独游太虚境时,曾听过众舞女演唱的《红楼梦曲》,其中专家认定“终身误”一曲咏叹的人物是薛宝钗。笔者从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及在小说中的地位,以及小说的结构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及画面入手,认定“终身误”咏叹的人物应是贾宝玉。而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命运是在一首曲子“枉凝眉”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依据对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加以考察,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前后比较,通过对宝玉所处矛盾焦点,宝玉对待大观园女子、对待仕途功名和名教的态度,宝玉在宝黛爱情中的表现,乃至其最后应试、中举、出家的行为动机等几方面的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阐明: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并不是前八十回中宝玉形象的合理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续作者按其审美理想重塑的一个“假宝玉”;而这一形象,完成了由“情迷至此”到“豁悟如此”的过程,已从前八十回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变质为一个皈依佛、道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五回“游仙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众仙子所唱的十二支曲子中有《枉凝眉》一首: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支曲子,许多红学家认为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如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毛德彪、朱俊亭的《〈红楼梦〉注解》,即持此种观点。1985年夏,山东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描写,在以男性为交际对象和以女性为交际对象的不同场合中,贾宝玉有两种不同的性格表现,这是作家极力推崇女子价值的思想反映,是为作家“使闺阁昭传”的创作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相似文献   

17.
周汝昌先生硬把自己编的一百零八钗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还把这个"一百零八钗"变成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的基石。曹雪芹在《红楼梦》初稿中曾经想写五副"金钗",但在定稿时删掉了两副,只保留三副册子共三十六个女儿。清代模仿《水浒传》歌颂才女的小说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根本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周汝昌一百零八钗名单中充满常识性错误,他硬把一些平庸女子拉来凑成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这只是他的"龙门红学"的又一次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将《红楼梦》三大抄本(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选文与中学课本中(苏教版、人教版等基本一致)节选内容进行文字上的对照,并从版本间的文字差异角度入手,探究林黛玉、贾母、王熙凤和贾宝玉等人物形象在不同文本中不同性格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20.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