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笔者有幸在一次校际交流活动中观摩了来自两个学校的教师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同课异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是笔者就这两节课对同课异构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课文中同一课时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授课。观课教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领略"异构"带给人们的视觉、听觉盛宴。同课异构给教者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一、"同解"教学教材不少老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  相似文献   

3.
<正>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上课的结构和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广西2012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交流课改经验,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纷纷举行,在我市开展较多的教研活动就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师所备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自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通过不同教师的展示及专家点评,参加活动的教师可从中得到不同的教学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广西黄剑锋特级教师工作坊”的主持人,笔者曾参与举办了多次区内、市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践证明,同课异构给参加活动的教师带来了许多启示,对全市乃至全区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以笔者最近参加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演绎的教学系列活动。由于授课教师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情感体验不同,所以教学的结构、风格、方法和策略等存在差异。"同课异构"能使授课教师在对比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差异,并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同  相似文献   

6.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同课异构"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提升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新教研方式.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同."异"是指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途径以及风格."同课异构"既可以指选用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指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同课异构"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经验背景不一样的教师,构思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彼此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重在教师自主建构,真正体现的是教师的个性和风格,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课,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发展人格,培养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能力而进行的有计划地完  相似文献   

9.
"同课异构"就是相同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教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建构不同个性的教学设计、呈现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结合我县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和县级骨干教师考核,我们选择《碳氢化合物的宝库—石油》为课题,开始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是通过教研组会议精选出两个或以上教学经验丰富、历史知识渊博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各执教一节课题内容相同的历史课,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对教材的不同把握与理解,潜心研究教法和学法,独立备课、上课.这种教研方式能很地彰显出历史教师不同的教学特色,即知识结构、作课风格、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构建出不同效果的课堂.参与者通过对比不同风格和教学设计的案例,结合他们过去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观课中找出彼此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1.
王飞 《江西教育》2009,(9):11-12
从外在形态看,同课异构表现在相同的课程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突出了教师教学个性的迥然不同:从内在本质看,同课异构揭示出不同思维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流程,彰显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灵活变通:从课堂实际看,同课异构凸显出教学行为可以有因时、因地、因事、因人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可重复性,体现了教师教学设想的丰富多样。所以,同课异物折射出教学状况的纷繁驳杂,探讨同课异构便成为一种有效的比较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秦建 《黑河教育》2014,(10):42-42
正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为检验并提升两校语文学科任课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体现"校际团队合作"的理念,在张公山一小和张公山三小两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语文教研组"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张公山一小的赵子君老师及张公山三小的杨艳老师授课。在这两堂课上,教师  相似文献   

13.
正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学个性,从而真正的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下面是通过对比和分析两节同课异构课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学习的同课异构是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体现了教师学习方式与内容变革的必然性。同课异构的真实性、情境性与互动性内涵及其对教师学习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然而,同课异构的现实畸变却影响了其核心精神的实现和教师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要构建展现教师的不同风格、面向教师的差异发展与构建教师学习文化的同课异构,使同课异构走向"实"、"精"、"新"。  相似文献   

15.
朱广超 《教师》2014,(22):108-109
同课异构往往在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中采用。两节相同内容的课如何"异出精彩",这彰显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个性。本文将通过参加的两节不同类型的教学竞赛课,深入思考,如何评价"同课"的"异彩"之处,如何把握同课异构的"同"和"异"的关系,如何评价同课异构课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十余年,在基础教育界,"同课异构"是个很时髦的词语,也是一个被倡导、被肯定的教学行为。何谓"同课异构"?权威工具书还没有来得及收录这个词组。通行的定义大致是:相同的内容,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学科、教材的理解,自行备课、上课。因教师的不同,课的结构、风格方法和策略就各不相同,此谓之"同课异构"。我揆度,这个定义本身是没有褒贬的,并不意味着"同课异构"一定好,"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17.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8.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文本(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多结构、多角度、多思维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教学注重在不同教学策略的交流、碰撞及探讨中提升教师的教研及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在多元结构、视野及风格的课程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开栏语"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构思,运用不同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然而,人们往往忽视的是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也就是教师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同一个课题,进行多次设计、实践,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效果,提高专业反思能力。本期刊出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在一次次改进中,逐渐接近教学知识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指对同一篇课文构思不同的教法。通常,我们所进行的同课异构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构思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不同,所上课的结构、风格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也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前不久,在山东潍坊举行的“首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