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SF-2000超声疲劳试验机设备上系统控制软件仅配有两种试样类型:圆弧形试样和缺口形试样。试样类型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超声疲劳试验机的应用。为了扩展超声疲劳试验技术的应用范围,本文给出了几种典型形状超声疲劳试样的尺寸设计方法,并将不同形状超声疲劳试样的应力转换成系统控制软件上的圆弧形试样对应的应力,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软件完成了不同形状试样超声疲劳试验控制。  相似文献   

2.
超声疲劳试验技术是研究高强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性能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给出了几种常用形状疲劳试样的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并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了超声疲劳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超高周疲劳一般从试样体积内部寻找裂纹源,尺寸效应较为明显,不同形状和尺寸的超声疲劳试样试验结果存在差异,差异的原因在于试样的控制体积不同。  相似文献   

3.
单点与双点拉剪点焊试样的疲劳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点与两点焊拉剪点焊疲劳试样分别进行了疲劳试验,观测了疲劳裂纹的形状和萌生位置,分析了两种试样的疲劳性能。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同等载荷作用下两种试样的变形,对比两种试样的载荷幅寿命关系,认为两点试样的承载能力约为单点试样的两倍。基于此,使用单点试样的载荷幅寿命曲线,预测了两点试样的疲劳寿命,寿命预测结果与实验寿命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疲劳试验技术对一种高强汽车弹簧用钢进行了超高周疲劳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对失效试样进行断口分析,并对断口特征区域尺寸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0~10~6循环周次内失效的试样断口起源萌生于试样表面;而在10~6~10~9循环周次内失效的试样断口萌生于试样次表面或内部,且断口呈现鱼眼状特征,随着夹杂物处应力强度因子幅的减小,疲劳寿命增加;而粒状亮面处的应力强度因子幅并不随寿命变化而明显变化,基本为一常数。弹簧钢的超高周疲劳S-N曲线呈现二次下降型特性,其S-N曲线的形态特征跟试样夹杂物尺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低碳钢材料带孔薄壁圆管试样采用逐级加载试验方法,得出其在室温下的单轴循环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利用有限单元法对圆管试样进行弹塑性分析,采用Von Mises屈服准则、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并结合试验获得的本构关系来定义材料的弹塑性特性。拉扭应变载荷加载在柱坐标下进行,采用一端固定,另一端加轴向位移与周向位移的方式。分别在纯拉、纯扭以及拉-扭比例加载下计算出应力应变场,获得不同受力情况下不同孔径尺寸试样在缺口处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为多轴加载疲劳试验和复杂应力状态下工程零部件的疲劳寿命预测与分析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6.
对单点与两点拉剪点焊试样分别进行了疲劳试验,观测了疲劳裂纹的形状和萌生位置,通过动态响应实验测量了疲劳破坏过程中固有频率的变化。对比两种试样的载荷幅寿命关系,认为两点试样的承载能力约为单点试样的两倍。有限分析了两种试样失效时的固有频率比,基于所测量的固有频率,确定了单点与两点试样疲劳失效时的频率比,对比了疲劳过程中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对调质42CrMo钢进行室温下各种应力循环和对称应变循环的低周疲劳实验,揭示材料的循环软化特性,棘轮变形和低周疲劳特性以及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调质42CrMo钢体现出明显的循环软化;在应力幅值或平均应力较高时,试样的棘轮变形较大,其破坏形式为延性破坏,而在应力水平较低时,材料的破坏由疲劳裂纹扩展所致的脆性断裂引起;材料在应力循环下的低周疲劳寿命由于有棘轮变形的产生而受到平均应力、应力幅值、最大应力和应变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薄壁管光滑件进行多轴恒幅比例加载疲劳试验,并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该加载条件下的薄壁管进行分析和计算,材料弹塑性特性由von Mises屈服准则和多线性随动硬化准则来描述。结果表明,用有限元法计算的试件应力应变值与试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9.
缓冲材料振动传递率的测试及非线性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相关的标准和工程实际需求,分析了振动传递率测试中的试样固定方式,设计了一种简易固定装置。以发泡聚乙烯为例,分析了振动传递率测试方法,将4种厚度规格的试样分别在5种应力下进行了3Hz-200Hz的扫频试验,测出了发泡聚乙烯在不同厚度和应力下的振动传递率,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振动传递率非线性模型,并利用matlab/nntool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能精确辨识振动传递率,从而可以预测任意厚度和应力下的振动传递率。  相似文献   

10.
系统介绍了MTS材料试验机在评价油井管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实测双悬臂梁试样(DCB)加载-卸载柔度闭环曲线可以建立卸载柔度系数与裂纹长度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在疲劳预裂时对DCB试样裂纹扩展的有效测控。此外,对硫化物应力腐蚀试验(SSC)后的DCB试样进行加载-楔劈移除-卸载控制与二次疲劳裂纹扩展,可获得楔劈加载的平衡载荷与SSC诱导裂纹扩展量,从而准确测定材料的K1SSC指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ANSYS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并基于"位移外推"法进行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其实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1/4节点单元模拟裂纹尖端奇异性,由ANSYS直接给出应力强度因子值;另一种是先计算出靠近裂纹尖端处节点的位移或应力,再线性拟合,这种方法不一定要考虑奇异性,只需使网格足够精细即可。文章通过实例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过程和技巧,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两种方法均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十字板焊接空心球节点(简称板球节点)常幅疲劳破坏机理并建立其相应计算公式,对板球节点进行疲劳试验.基于自行设计的加载装置,进行了19个节点试件的常幅疲劳试验;采用有限元对节点进行静力分析,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节点疲劳破坏断口进行金相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板球节点中热点位于连接焊缝焊址球面处,且该点应力集中程度严重;节点疲劳裂纹萌生于焊缝焊址处且以板宽为直径沿球面环向扩展直至疲劳断裂.节点初始焊接缺陷及构造细节是构成疲劳失效的主要因素.基于常幅疲劳试验结果线性拟合得到了该节点的S-N曲线,并以热点应力幅为变量建立了其常幅疲劳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两幅或多幅图像的拼接需要提取两幅图像中的特征点,并对所提取的特征点进行精确匹配。本文在应用SIFT方法提取待匹配图像中的特征点并对提取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基础上,对基于距离约束的特征点的精确匹配方法进行了研究。消除误匹配点对共分两个步骤:1)在一幅图像中取一个特征点计算与该特征点欧式距离最小的两个特征点,并取欧式距离最小值;利用粗匹配点,在待拼接的另一幅图像中同样求相应点间欧式距离并取最小值;若两值中的较小值与较大值之比大于设定阈值,则初步得到精确匹配点对。2)在一幅图像中顺序取初步判定位误匹配的特征点,计算该特征点与精确匹配特征点间欧氏距离,并取距离最小的两个特征点;在待拼接的另一幅图像中同样求相应匹配点间欧式距离并取最小值,两值中的较小值与较大值之比与设定的阈值比较可得到精确匹配点对。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对TC4钛合金试样拉伸疲劳断裂宏观试验结果、相应的断口和卸载表面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在试样断口上有明显的河流花纹走向、韧窝和韧性条带特征.其断裂机理是疲劳拉伸载荷作用下,在应力值比较高时一些沿层裂纹开始出现并扩展,同时微孔长大形成韧窝,并最后导致了材料断裂.  相似文献   

15.
Paris模型、Walker模型和Forman模型是常用的3种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为比较3种模型在不同应力比下,拟合疲劳裂纹稳定扩展阶段速率的异同,采用标准紧凑拉伸试样进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由试验数据拟合得到3种模型公式的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拟合精度均随应力比增大逐渐降低;对于单一应力比下的疲劳裂纹扩展,3种模型均具有较好的精度,但对于不同应力比下的疲劳裂纹扩展,Walker模型的拟合结果随应力比增大略有失真;而Forman模型的拟合结果随应力比增大有较大失真。  相似文献   

16.
孙皆宜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6):42-43, 60
根据疲劳应力理论对振动横梁进行了疲劳应力分析,并利用有限元软件Workbench对振动横梁进行了疲劳应力仿真,得到它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应力及安全系数分布图。在满足疲劳寿命要求情况下对振动横梁进行了最大循环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振动横梁的疲劳特性符合寿命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型波形钢腹板结构特征,提出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对其T型焊缝缺陷进行定量实验研究。首先根据实际波形钢腹板结构设计和制备了2块试样,并在试样中不同检测面对应位置加工了不同类型的人工反射体;采用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对试样进行实验检测,并将实验检测结果与加工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检测面的缺陷定位和测长结果与人工反射体加工参数比较吻合,但是在平面上的检测幅值要高于曲面上检测幅值,它们之间的耦合损失大致在2. 8~4. 1 dB范围内。在曲面上进行缺陷定量只需要进行一定的灵敏度补偿即可,这也证明该方法对波形钢腹板结构进行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下弦盖板与桥面不等厚对接交叉焊缝构造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疲劳试件理论计算和静载试验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并对试件在荷载和约束情况下进行了应力集中分析;考虑螺栓预紧力的影响,确定试件的破坏点、最大应力、名义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结果表明:该构件经过疲劳试验后,有限元分析值与实际试件疲劳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构件的疲劳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高强汽车弹簧用钢分别进行了常规疲劳和超高周疲劳试验。常规疲劳试验频率为140Hz,超高周疲劳试验频率为20kHz。采用扫描电镜分别对失效试样进行断口扫描分析。结果表明,140Hz和20kHz下的疲劳断口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在106循环周次内失效的试样断口起源萌生于试样表面;而高周和超高周疲劳试样断口起裂于试样次表面或内部,且断口呈现"鱼眼"状特征。另外,超高周疲劳断口裂纹源周围存在粒状亮面特征区。弹簧钢的超高周疲劳S/N曲线呈现二次下降型特性,其S/N曲线的形态特征跟试样夹杂物尺寸密切相关。140Hz得到的疲劳试验结果与20kHz下的超高周疲劳试验结果有着明显的偏差,弹簧钢频率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及Burger's模型参数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在离散元软件PFC3D中建立了沥青混凝土锥棱柱两点疲劳弯曲试验的虚拟模型.计算了虚拟试件的初始刚度及达到疲劳时的最大接触应力,并与实测单次疲劳试验曲线对比,验证了用DEM模拟疲劳试验的可行性.然后研究端部位移及Burger's模型中各项参数(E_1,E_2,η_1,η_2)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端部控制位移增大,到达疲劳时最大应力增大.研究证实:随着沥青砂浆Burger's模型参数中E_1增大,E_2减小,沥青模量增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得到有效提升;η_1和η_2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