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手机报已经普及的今天,手机电视在国家标准出炉之后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以来内容制作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手机电视的发展也不无例外。现阶段我国手机电视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电视内容;二是自制电视内容。目前手机电视是以将传统电视内容搬上手机屏幕为主,主要分为新闻资讯和娱乐两大类。手机电视要想以内容取胜,突出差异化传播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必须在自制节目内容上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2.
杨琳  李亦宁 《新闻知识》2007,(11):55-5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读书时间》、《文化视点》、《千秋史话》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目,这类以电视为载体,为受众提供教育文化信息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荧屏内容,也以高雅的传播内容给受众精神的享受和启迪。但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评估体系下,各电视文化节目不是被迫停播,就是惨淡经营。然而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却以同比新闻、综艺节目动  相似文献   

3.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媒介技术孕育了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电视新媒体。但对于受众来说,技术是其次的,他们最关心通过这个新媒体是否能看到更新更好的电视节目。“内容为王”是媒介市场竞争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受众为本”是生产媒介内容产品的指导原则,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制作必须基于自身的受众特点。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较,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亚珍 《今传媒》2013,(11):70-72
近年来自海外的模式化节目在中国电视上大行其道,一批模式化节目获得受众关注和追捧,推出模式化节目作为电视机构的内容竞争策略受到全行业重视。模式化节目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当属《中国好声音》。2012年《中国好声音》播出后获得可观的收视,同时获得受众的追捧和主管部门的好评,成为年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围绕“模式化节目”,对模式化电视内容生产在中国的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探讨“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体育电视传播结构中,爱尔达体育台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因其节目数量多、制作和传播力量大、占据的频道获得的受众认同度高,成为台湾体育传播结构中的重要力量。而其主打节目《体坛最前线》是其推出的报道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新闻资讯节目。台湾体育传播市场化对电视体育新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闻的竞争力依然需要报道内涵质量的提升做保障;现场优先依然是电视体育新闻的基本特质,在台湾电视体育传播竞争结构中,这种理念也是媒介运行获得广泛认可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网络为王时代,新媒体的强势来袭重构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催逼电视媒体顺势实现自身发展与突围.电视媒体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涅槃重生,把电视台打造成一个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这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意义重大.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原创类电视节目,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其他各级电视媒体在提高媒介影响力和深化媒介传播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逐渐成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已成为引领大众文化的舵手.但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自媒体时代,电视的传媒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下电视为了争夺受众群,不惜将大众文化简单解构为媚俗、审丑,猎奇的内容刺激着受众的感官.这无疑对大众文化上产成了“负能量”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为例,从电视文化传播对大众文化塑造与传承视角出发,探讨电视怎样发挥社会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9.
甄东霞 《传媒》2016,(12):84-86
信息时代电视媒介传播承担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角色,其凭借意见领袖的身份参与各种传播活动.在电视媒介传播系统内部,节目主持人及嘉宾主持形成群体传播特征.通过电视媒介受众观变迁的路径来看,嘉宾介入信息传播端口.电视媒介平台体现着意见领袖角色整体和局部、统领和被统领的层次关系,体现人际交流的优势,在电视媒介的统领下各个意见领袖在不同层次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现大众传播的有效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0.
和谐传播在媒介生态中体现为媒介生态的各组成部分应以追求和促进媒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来灵活地架构彼此间的关系.和谐传播应是衡量公益节目传播价值的有力标杆,它主要是从受众、媒介及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公益节目的生存现状.和谐传播的实现程度映射着电视公益节目是否存在生态失衡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到《老友记》,美国电视连续剧(下文简称“美剧”)这一外来文化传播现象,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本土的影视业及受众的审美与选择倾向,成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典型. 美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受众的一系列行为皆为自主性选择行为,即受众在主动使用媒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媒介的专业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传播发展的一大趋势,电视频道专业化趋势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主持人专业化。电视受众是所有媒体中规模最大的受众群。而电视购物节目作为一种传统的电视购物平台,其存在的时间较长,运作体系相对完善,同时受众较广受众人群也较为明确,因此在未来电视购物节目也将更加专业化,主持人的培养也更加定向化专业化。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我国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模式,旨在为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节目主持人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方  陈群 《传媒》2014,(16)
正互动媒介是大众媒介的新形式,可分为网络互动媒介、平面互动媒介及电波互动媒介三大类。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传播模式的不同,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演变为交互式传播,即受众能够通过通信工具发出自己的声音或付诸行动,对传播内容带来直接的影响。例如,常见的短信或微博互动,就是利用通信平台将受众拉进节目中,由受众来决定节目的走势。如《中国好声音》的复活赛,观众投票直接决定复活人选。在互动中,商家或媒体达到了吸引关注的目的,受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国内综艺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与以往传统娱乐节目单向传播的方式不同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视率,电视从业者越来越以娱乐节目受众群体的需求角度来制作节目。由于传媒时代的开放性与竞争性,我国综艺节目不仅面临着同行业的竞争,还要面对海外娱乐节目的冲击,受众因此对综艺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对综艺节目的受众群体进行分析了解,才能不断满足各种类型受众的需求,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5.
刘亭亭 《大观周刊》2011,(45):33-33
自从电视访谈节目以其丰富的节目内容.多样的形态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便得到了许多电视受众的喜爱。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开播,便在全围迅速串红,之后几乎所有省市电视台都不约而同的开办了各种访谈类栏目.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据统计,我国至今电视访谈类节目已有数百个,内容涉及时政、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项领域。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其科学的规律,而不是肓目跟从。只有时刻将创新理念引领着节目创作实践.才能最终实现我国访谈节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方晏谈》是云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原创生活文化脱口秀节目,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该节目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从观众需求出发,不断发挥电视优势,将"互联网+电视"作为转型方向,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大众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天方晏谈》的节目定位、传播内容、运作方式的特色,为脱口秀类电视节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主题宣传找到好的内容模式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主流媒体无法回避的功课。《中国梦,劳动美》通过开门办节目,创新节目策划、生产模式,探索媒介融合的路径,运用多元的传播手段,追求丰富的节目环节等,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彰显了精品节目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杨小玲 《传媒观察》2007,(10):47-48
2003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开办不久即获得强烈的受众反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栏目在年轻受众中得到相当大的欢迎。内地多家电视台随后也开辟多种形式的电视读报节目。从目前诸多电视读报节目稳定的传播内容和形式观察,其共同  相似文献   

19.
传统电视媒体掌握丰富海量的内容资源,依靠向受众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吸引受众。但在网络电视时代,受众获取内容的渠道越来越多,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媒介资源过剩的状况下,仅仅依靠内容取胜是远远不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网络电视坚持“需求为王”。  相似文献   

20.
李芳  刘钢 《新闻前哨》2012,(11):22-22
内容为王 不论形式如何,媒介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首先被关注的,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传统的传播分众理论认为。看电视的观众处于所有传播受众的相对低端的一级.甚至被贴上“无知妇孺”的标签。从一定程度上讲,中高级知识分子、40岁以下人群,似乎是离电视最远的,这样看来,我们就应该制作无聊、肤浅的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