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试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其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义务教育要求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基础教育。公共性、普及性、强制性,是其最本质属性。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实际情况表明,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一定年限基础教育的公共性,进而在全体适龄儿童  相似文献   

2.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我国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世界各地普及义务教育简况及历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就是依照法律规定,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行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国家和社会要提供条件使每个儿童和少年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家长也要保证自己的子女接受这种教育。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称为强迫教育。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就是依照法律规定,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行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国家和社会要提供条件使每个儿童和少年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家长也要保证自己的子女接受这种教育。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称为强迫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每个孩子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保证。为落实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实现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法律保障的规范类型研究蒲鹏英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如何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全面确定和完善,如何使义务教育事业得以有效展开和实现,一句话,如何利用国家、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是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一种国民教育。这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8.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在推动少数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重点学校制的英才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引发的择校行为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为此,必须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出发,确立“成人”培养目标;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公益性出发,实现教育政策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和主要矛盾,这种特点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中。因此,解决好我国的义务教育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的教育问题。一、中外义务教育发展回顾义务教育是国家对一定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实施的强迫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教育。这种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于欧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1642年,尚处于英国殖民统治者占领下的美国马塞诸塞州颁布法律,规定儿童必须接受强迫教育,这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此后,在1763年德国腓特烈二世颁布法令,强迫5~12岁儿童上学…  相似文献   

10.
一、恰当进行政策思想定位调整,将就近入学政策视为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最低保障” 义务教育之所以为“义务”,不仅在于国家有提供这种教育的责任和人民有接受这种教育的义务与权利,而且也在于国家有这样的权力要求所有人接受这种公共性的教育和道德规范,以及人们有义务接受这种公共性的教育,并遵守这些共同的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和国家合格公民的教育,同时它也是社会和国家为了实现和保证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与学校改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初级中学为适应义务教育普及发展而改革的方向。但是,仍然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的初级中学应该坚持其公共性、普及性、强制性的特点,坚持“免收学费”、“就近入学”及“平等受教育”的原则。不能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和以“人民教育人民办”为借口,借“改制”之名行“择校”或“敛财”这实,加剧义务教育阶段人为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2.
一、课程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首先明确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标准>制定的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之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发展空间,为他们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郭元凯 《天中学刊》2012,27(5):30-32
最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两为主"政策,基本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由保证入学数量向保证学习质量过渡的挑战、社会融合问题的挑战、如何保证学龄前教育及初中后教育的挑战,也面临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模式过渡的挑战。政府应强化对流动儿童的长效管理,加强流动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为此,应继续完善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资金、校舍、教学资源等投入,保证流动儿童能像城市儿童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在教育过程、结构中实现教育公平。同时,我国还应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在义务教育公共性前提下体现个人的适度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现状的实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使每个人平等地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从而获得人生起点的调整,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在国家尚有困难的前提下,不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分配的绝对平等,但至少应做到: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法的全面修订和深入实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更多的适龄少年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凸现,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应当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环境和问题日益纷繁复杂,关于义务教育特征的阐述亦杂乱不清,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公益性、普惠性、均衡性、公平性、义务性、基础性等词语被以不同数量、方式组合论证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文认为: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应包括强制性、普及性和公共性,这是由义务教育的发生根源和义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均衡性、公益性、普惠性属于义务教育的阶段性非本质特征,免费、就近入学则为义务教育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大决策,要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逐步做到,凡七至十六周岁(或六至十五周岁)的儿童、少年,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入学校接受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障学龄儿童、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一环,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根据中央这一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教  相似文献   

18.
加强科技教育是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本文论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科技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科》2006,(1):31-33,89
识记:我国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名称。我国义务教育法有关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 理解:列举实例,说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依法保护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活动:结合自己在学校受教育的状况,谈谈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必须名副其实。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公民执行对国家的一种教育义务行为。早在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由国家主席颁布实行了。在义务教育法的第4条中规定:“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在第10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我们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我国的义务教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