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善后教育,指的是在不能预料事件发生之后或者事件发生场地之外进行的后期教育。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有深度的教育,不在人前,常在人后。有善后的教育更有深度和精确度。前教育,指在事件发生当前的教育,可能是在时间前教育,也可能是在场前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及时进行前教育。然而,在此类教育上,教师的专业性只体现在细节的略微差异上。真正有差异的教育体现在后教育上。后教育,指在事件发生之后的教育,是教师在前教育之后的助攻。特殊的事件只有前教育远远不够,后教育才有温度,感人至深。善后反映了教育的深度与精度:善后教育是一种长线教育;善后反映了教育者的信心与耐心;善后往往会带来教育的转机;善后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机会和标志;善后反映了教育者的经验与专业技能;善后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善后反映了教育者更多的思考与反省。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西方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两者都围绕着古典著作而存在,有着十分相似的属性和呈现形式。在19世纪之前,传统教育一直作为中国和西方教育的主流模式存在,西方由于工业革命引发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并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教育;而中国则受到外部力量的刺激形成了现代新学制,成为世界教育思潮的一部分。这一转变过程是新时期国学教育价值和定位的基础。国学教育在教育理念的属性上是一种居于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或教育理念;在时间上,国学教育处于现代社会之中,属于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理念上,国学教育除了在教育内容上以古典化的内容为基本取向之外,也应拥有独立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落后 ,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落后。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教育变革的理论前提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一、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  现代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 ,适应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 ;适应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体系的复合体。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在近代产生 ,在现代发展完善起来的崭新教育。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是教育思维和价值观层次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教育市场的存在,教育需求与供给便成为教育经营的重要课题。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给则是教育机构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品。由于影响教育供求关系的诸多因素在不断变化,教育供求矛盾就成为常态。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实现教育供求的相对均衡,必须在计划和市场两种力量之间寻求平衡,并制定一个可供参考的教育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惯性论     
近年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甚或是社会教育,都普遍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效能减弱、教育效用低下、教育效果式微等现象。贯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教育范式、教育思想、教育文化的惯性是支配上述现象出现的本源性规则。教育制度、教育机制和教育规范具有一定的的惯性作用;教育理念和教育学说的惯性作用也很明显;教育理性和教育精神的惯性作用贯穿在教育文化变迁的整个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教育的惯性问题不仅可以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缘研究和后续进展,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7.
教育要素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教育活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突出强调教育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要素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教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此即所谓博文教育、博雅教育,与技能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对应。哲学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就其形式而言,是通过对话教育实现的。于今,在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的双重作用下,教育的大众化和实利化倾向日益深重。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回到古典,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由此复兴,而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也因此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定位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教育技术的目的、系统论、翻译学和教学等4个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定位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定位目标,阐述了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涂强 《成才之路》2012,(1):11-11
正当前,应试教育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以致把生命教育拒之门外,部分学校片面重视知识教育,把知识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却轻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分辨这些教育理念?我认为:生命教育、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相似文献   

11.
黄志成 《教育学报》2008,4(2):33-40
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对教育的看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一些教育术语,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其含义有很大的差异。该文主要对一些常用的教育术语如教育、教育理论、课程论、教育哲学、教育思潮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到教育是一种人权;从教育理论的建立,到课程论的扩展;从教育哲学的思考,到教育思潮的涌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育术语已不再是我们以前所认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思维是教育观及教育观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教育工程师具有明确的教育思维,他们通过解读教育理论,揭示蕴涵其中的教育观,并在教育观的引领下筹划和设计教育操作的思路,进而使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也就是说,教育工程师是通过建构教育思维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也是体现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教育诠释进步,教育象征文明。教育于本质上就不应该被物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简单工具。教育自有教育的矜持。教育工作者理应具有主体性矜持、信仰矜持和理想矜持。在何以把守教育节操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可以施行"在教育理念上,坚持教育领着社会走;在教育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坚持教育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以加强适应性为基础,以提高有效性为目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的多样化构建,即以国家投入为主,多种投入渠道共存;教育地域的多样化构建,即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并存,并把农村作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层次的多样化构建,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高等教育上;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其实现在于双语数学模式的贯彻。  相似文献   

15.
汤苗苗 《文教资料》2007,(14):24-26
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以培养人才为首要职能的高等教育领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轻孰重的争论尤为激烈。笔者以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大学中,人文教育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文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教育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文章就两者的内在联系性展开讨论,并指出一些有利于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教育中,细节,尽管细小,却往往能折射出整个教育世界,能导致事情、事业的成败。教育事件、教育情境都是由很多的细节组合起来的,因此学校应关注教育中的细节,从教育中的细节处着眼,以此管窥教育真谛,提升教育智慧,最终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效益。因为学校无琐事,事事皆育人。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一下在学校教育中关注细节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均衡有着某种关联和意义的相近表达,但人们在混用中模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正体现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规范等在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及个体发展的公正性,教育平等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和实然状态,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教育公平则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成分,是一个反映相对性、主观性、规范性的范畴,反映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8.
罗成 《湖南教育》2003,(10):10-11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代表着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必将带来全方位的教育创新。当前,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创新教育的原则、目标和途径?笔者在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和"在者",其中"在"是对本体思考与努力的回答。教育本体问题是要认识教育其他问题而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在"与教育联姻的教育之在,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其三重内涵:在追问教育终极存在的过程中,谋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世界的统一性;追求教育终极解释的过程中,获得每一历史时期教育知识的统一性;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寻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意义的统一性。教育之在自我批判的独特意蕴体现在追求"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和认识"教育之人"之中。因此,通过寻得"教育之真"、审视"教育之善"、实践"教育之美"和正确置位"教育之人"可以实现教育自身追求。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三个概念及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认识。本文试从探寻教育的起点与终点入手,分析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重新体悟教育的真正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