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强 《百科知识》2024,(10):49-53
<正>“三月三”是我国西南地区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生活在崇山峻岭、碧水环流的侗族人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侗族的“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源于侗族美妙的神话传说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清代文士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的“三月三”衍生出吃黄糯米饭、抢花炮、讨葱蒜、斗牛、对客歌、踩堂等民俗活动。节日当天,侗族青年男女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与远方宾客们一道共叙侗乡情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侗族村寨,去感受侗族人“三月三”的热情与豪迈。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而节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清同治贡生彭施绎在《溪州竹枝词》中记载了当时舍巴日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舍巴”在土家语里指土司统治时专司民族祭祀的地方官,而“日”在土家语中是做或举办的意思,“舍巴日”是土家语的汉字音译。因其酬神歌舞的基本动作是“甩同边手”,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它集歌、舞、乐、剧于一体,涵载了土家族民族祭典、摆手舞、梯玛跳神、毛古斯、民间吹打乐、土家服饰等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具…  相似文献   

3.
裴宁 《金秋科苑》2010,(22):96-98
唐代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中就有独角蚁的形态及治疗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蚂蚁为“玄驹”,并对它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蚁卵为“状元子”,谓其能“益气力,泽颜色,催乳汁”等。  相似文献   

4.
《管子·轻重》“■”的经济意义张涅一、“”作为经济基础“”,篆体为“”,现代简化为“谷”。在古汉语中,“谷”、“”不能通用。“谷”是地理术语,篆形作为“”。“”表对峙的山,“”表山间狭长峡地,“”表泉出口,会意甚明。《尔雅》曰:“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相似文献   

5.
色织面料是经纱线(或化纤丝)染色后织成的布,故习惯上称色织布。它可以采用多种色泽纱线(丝)织造,使布面呈现出多彩色(2色以上)的风格,改变染色布色泽较单调的缺陷。色织布是中高档服饰与装饰的重要面料之一,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品种,由于其织造工艺变化多,加工精细,故其产品附加值也高于一般棉布。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色织布出口总量为9.66亿米,同比增长39.91%,出口的平均单价1.41元/米,比一般出口棉布创汇值高出20%左右。色织布在服饰、装饰、家纺等用途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居室条件的改善为色织布的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6.
王佳伟 《知识窗》2010,(3):52-52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盂”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我:“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寻觅桃花溪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是唐代人张旭力作,乃唐诗精品,流传了1200多年,使人看到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更令人向往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桃花溪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张旭没有点明,像给桃花溪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难以捉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注释说: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源出桃源山。”其实,这都有误,以误传误。最近有幸,见到明代嘉靖22年《安化县志》。志书上记载了张旭的《桃花溪》诗,并注释:“桃花溪在县北七十里二都武陵县罗山界。”我看后惊喜不已,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文化》2009,(5):17-17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已成功“造”出怎么吃也吃不胖的老鼠。  相似文献   

9.
“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特殊性而远离自然的思想方式”,“我们称它为关于‘现象’的科学”。①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1》)一书导论的开头,胡塞尔便确立了现象学之根本任务,尽管在这几句话中,他仍...  相似文献   

10.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0,(15):56-57
古城 《墨子》有云:“城者,所以自守也。”兵书《尉缭子》也称:“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由此看来,古人设城的初衷是“守”,军事或政治需要是其首要目的。但从文献记述与古代遗存来看,事实绝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1.
覃基笙 《科教文汇》2008,(13):25-26
博客(Blog或weblog)”,或称“网志”,是继Emaj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本文从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出发,探讨了Blog网络工具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吕晓洋 《金秋科苑》2012,(11):106-107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像“透视器”一样工作的手机,不久漫画书中的超能力或许会变成现实。一种高科技芯片使手机“看穿”墙壁、木头和塑料,还能看透服装等纺织品。医生可以在不用具有破坏性的X光或大而昂贵的核磁共振扫描仪的情况下,用这些图像仪检查人体内部,寻找恶性肿瘤。这些研究人员称,这种芯片能使自己动手者检测墙内立柱,或让商业人士检查假钞。眼下,它的设计用途只局限在一个狭窄范围内。它和一种正常大小的微芯片一起发挥作用,安装进手机或其他手持式电子设备中。  相似文献   

13.
刘小方 《百科知识》2013,(21):49-52
重庆彭水县东北部有一处悠闲安然的古镇,它北靠严家山,南依凤凰山,东与伏牛山相接,后江河、中井河、后灶河于此交汇形成郁江,随之一路向东汇入乌江。这里是汉族、苗族、土家族多民族的共同家园——郁山镇。且不说古代“路途阔远,亦无馆舍,凡至宿泊,多倚溪岩。  相似文献   

14.
太岁     
太岁,又称肉灵芝,为传说中秦始皇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确有记载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经中科院吴阶平、石学敏院士等专家研究发现“肉灵芝”主要成分PQQ用于免疫力调整、癌症等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日,陕西省教委、科委、计委联合批准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该室依托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材料和纺织染整两个实力雄厚的实验室,以新型纺织材料、纺织品设计、纺织工艺、纺织品后整理为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坐出一片天     
座椅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春秋寒暑,有记载称:“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椅’本是木名。”《诗经》中有云“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种树林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胡金莲 1961年8月出生于湖北浠水,1986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纺织材料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纺织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1998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协会委员,2000年担任香港纺织服装协会院士。2001年度被美国纤维协会授予“杰出成就奖”,为首位亚洲籍人士获颁此纺织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四川大学、中原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客座或荣誉教授,香港形状记忆纺织品中心首席科学家,香港纺织制造技术中心首席负责人,湖北省服装研究发展中心技术顾问,同时担任《Research 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的主编,《Textile Asia》以及中国《纺织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从事纺织工程和材料研究(1986-1994),织物结构力学(1994-2000),新型纱线的研制开发(1998-2003),织物悬垂的计算机模拟技术(1997-2005),纺织复合材料性能研究(2000-2005),计算机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1999-2005),形状记忆高聚物和纺织品的研制开发(1999-2005)。  相似文献   

18.
今日视点 “气化小行星”难道已不是科幻噱头了吗?据美国《大众科学》在线版日前一篇文章称,科学家们正试图以现有空间技术设计轨道防御系统来“气化小行星”。具体思路是将太阳能转换成庞大的相控阵激光束,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将造成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彻底蒸发掉,或至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偏转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这有可能实现吗?  相似文献   

19.
日本Kurabo公司开发了一种具有抗菌除臭性能的光催化纺织材料,即二氧化钛(TiO2)。它能分解附着在纤维上的各种有机物,现在Kurabo已开始销售,并命名为“Suntouch”。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姚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教育家和纺织材料专家。 1930年 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195 2年西北工学院纺织系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晋升为教授。他在陕西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成果卓著、贡献突出。他建立了纺织材料学科新体系 ,开拓了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 ,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他研究建立的“系列纺织测试技术和标准”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 ;1998年编写的教材《纺织材料学》获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 0 0 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