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闻报道怎样避免侵扰悲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伟 《新闻记者》2007,16(2):32-35
前不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突然去世,大批记者赶去采访,当双眼红肿的马季夫人走出中日友好医院告别室时,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用低沉的声音喊着:“不要拍!”有记者打通了马季儿子马东的电话,马东说:如果你是以朋友的身份打来电话,我代家人感谢你的关心;但如果你是采访,很抱歉,现在我们都没有心情。——避免侵扰悲痛,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读者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会”上的香港记者周燕群,翟跃文采访今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我们在采访的空隙...  相似文献   

3.
采访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 在香港,600多万人口可以选择的是近60份报纸、15家广播电台,加上98%的家庭电视普及率、发达的卫星直播电视和发展中的有线电视,已近饱和的各种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对记者来说,总部不会分配具体的采访题目和要求,但他  相似文献   

4.
语流效率和时间观念王若谷最近,读了好几篇大陆记者的香港记行并谈印象的文章,颇有一些感触。有多篇文章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采访双方的语流效率和时间观念问题,可见这是一个较为突出而令大陆记者们感触尤深的问题。预约采访,大陆记者们普遍感到自己只要准时到达,对方总...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在访问美国时,美国有许多新闻记者纷纷慕名往访.一次,有个《纽约时报》记者访问他,虽然只有礼貌地向曹禺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却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谈了许多曹禺都意想不到的事,而且文章中引用的有关曹禺的事实材料又是那么准确无误、有根有据.对此,曹禺同志深有感触,他说:看来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确实是不容易的,好象得有一  相似文献   

7.
弹丸香港之地,报纸60多家,杂志400有余,我赴香港两月,对其竞争之激烈,感触颇多。监听警察署当一名记者在香港是辛苦的。首先要具备一身硬功夫:驾车、照相、普通话、英语,广东话更不必说了,他们称这叫“一脚蹬”。 8月12日晚7点多,我们乘香港《天天日报》的采访车到街市上搜寻新闻。年轻记者梁先生驾车。只见他左边挂着照相机,右边揣着呼叫机,飞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好不神气。他说,报社有6部小汽车,都供记者采访之用,总编辑上下班要自己去挤公共汽车。  相似文献   

8.
我真幸运,有机会采访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成为“世纪盛会”的见证人!这次举世瞩目的“世纪盛会”共有700多个新闻媒体派出了84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来香港采访,其中日本1300多人,美国1000多人,英国700多人,香港本地2800多人,中国内地600多人。参加报道香港回归活动的各国、各地区记者,都要事先申请,经批准到香港后,还要办理身份鉴定,最后才能领到一张采访卡。这个数字是经过身份鉴定最后统计出来的。至于用其它各种方式到香港进行采访活动的记者就无法统计了。我有  相似文献   

9.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0.
她的采访对象多是文艺界大师、学者、专家,她的采访对象令多少记 者可望不可及,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在她面前,时而 放声大笑,时而凝神沉思,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她的人物专访见报后,好评 如潮,同时也成为报纸、电视台争相采访的明星。但是,如果以为她是某名 牌媒体的大记者,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与大师对话、与媒体“亲密接触”的人,今年只有13岁,她,就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张苗同学。采访秘 张苗最近一次作为记者在媒体露面,是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 目,荧屏里的她,活泼可爱、大方利落,…  相似文献   

11.
艾丰谈记者成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6月 26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新闻界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记者艾丰先生,其中他对记者成才的一些看法,坦率中肯,是以个人的切身感悟作答,尤使我们在他朴实的话语中收获一种理性的思索。 知识、能力和素质   艾丰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到,“人的本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知识,知识表明他知道什么;第二部分是能力,能力表明他会做什么;第三部分是基本素质,这是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他认为对于一名优秀记者的成长不能不强调这三点。   “记者就要有广博的知识,因为你在广泛的领域作战。”艾丰用十分肯定的语…  相似文献   

12.
在新华社1007号大楼的10楼一间10平方左右的办公室里,好几台电脑在争分夺秒地工作,台湾的海量新闻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记者陈斌华的案头前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采访证,这使他的案头有一道别样的风景,也把国家最大通讯社一名有特殊经历记者的沧桑心路包裹在采访证上了。  相似文献   

13.
他就像在我眼前,我不相信他已经走了。前几天他还一直在谈怎么把报道搞好、搞得深入。小许是个非常豁达的人,几天前他在《光明日报》写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在这儿工作的中国记者。在我看来,其他记者是不会写这种为别人扬名的稿子的。小许在文章里写道:小吕是我最好的伙伴,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爆炸现场。我和小许是同时搬到使馆来的。搬来的那天,空袭警报拉响了,整个市区一片黑暗,他还到我  相似文献   

14.
骆大洪 《新闻界》2001,(3):58-59
作为一名乡镇报道员,接待新闻单位来人,和记者一起采访是常有的事,然而,跟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程光采访一天,我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所感动,他的为人真让人钦佩,叫人难以忘怀。3月13日,程记者来到射阳县合德镇采访,当商量确定采访对象以后,上午8点钟,我和他打的第一站到侨谊纱厂采访技改投入的稿子,车间里,他在机台上爬上爬下,抢拍工人生产的镜头,不厌其烦地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作为初学摄影的我原来以为拍照片比写文字稿省事多了,不需要动脑筋,看到程记者一丝不苟的工作,使我改变了认识,要拍好一张照片,准确地…  相似文献   

15.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很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体育记者一读。  相似文献   

16.
相声大师马季不幸辞世.举国震惊.不少人闻噩耗泪如泉涌,不少人赶去为他送行。在这令人哀痛的日子里.勾起我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回忆.那就是29年前我采访马季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21日,我国著名的民间体育活动家、哈尔滨环球体育俱乐部创办人阎庚华为挑战珠峰而牺牲整整一周年了。我因采访认识他,后又与他相交近二十年,在这些日子里,与阎庚华相识、相熟的往事连连浮现在眼前。 A 1983年,我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当记者,那时听说有一个哈尔滨青年从哈尔滨徒步跑到了上海,迎接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这件事对我很有吸引力,就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去采访他。阎庚华当时在大学的食堂当炊事工,他身  相似文献   

18.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  相似文献   

19.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新闻记者有着一个优良传统,即淳朴无华的生活作风。这是从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培育成的。范长江去中国西北角采访,风餐露宿。邓拓在敌后马背上办报,历尽艰辛。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许多记者下乡下厂采访,还是一个挎包一支笔,过着徒步采访的艰苦生活。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在世的时候,常常谈到当年许多记者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他曾对《山西日报》记者王炳然谈过:“五十年代到西沟采访的记者很多。他们到了西沟,都是住在我家里,那时候既没有饭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