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下,越来越多的符号作为一种符号资本抢占了各个市场。本文试通过对民族民俗符号在历史中的时间性分析、在民俗生活中的空间性分析及对成都民俗仿古街“锦里”的个案分析,以说明民族民俗符号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现时代作为一种资本运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目前越来越高涨的“文化多样性”的呼声中和文化产业的运作中具有明显优越于其他符号资本的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2.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功能研究-以拉西峒村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考察了一个传统的土家族村落中民间信仰的功能及其嬗变,个案民间信仰在村落生活中的功能主人表现为整合,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慰籍和娱乐,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些功能发生了弱化,丧失,被替代,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对于促进土家放地区社会的健康发展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村落是实在的共同体,它的规模虽小,却充分表现着思想意志的高度有机结合。民俗的变异性特征,决定了拉祜族村落民俗应和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5.
村落语境下的音声作为民俗文化文本下听觉域的空间,指民众日常民俗活动所习以为常的发出与接收的声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临时性音声在村落中最具有传播能力,是村落民众所关注的音声,也是一种民俗展演。音声的出现有其特殊需求,无论是国家下达指令还是村落中的葬礼仪式,以及民俗仪式用品的爆仗,皆传播着村内的大小事宜。生活于沂蒙山区高都村的村民敏感于临时性的音声,以此来认知、传播信息,强化身份认同,表达特殊的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功能研究--以拉西峒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考察了一个传统的土家族村落中民间信仰的功能及其嬗变。个案民间信仰在村落生活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整合、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慰籍和娱乐。随着条件的变化 ,这些功能发生了弱化、丧失、被替代。认识和理解这一点 ,对于促进土家族地区社会的健康发展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一个传统的土家族村落为个案,分析民间信仰在村落生活中的变迁及其原因,较之其过去形态,个案民间信仰的当前状况已大见衰微,现实生活中的信仰事象主要只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重演,它已失去了其所以产生的原始观念基础-神圣性和神秘感,造成变迁的原因主要为社会调控作用、外来化影响、医药知识的普及与进步、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以及民间信仰和现实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生态民俗是民众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生产生活经验及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生态民俗中关于保护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敬畏自然的思想对于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淄博市L村坐落在黄河岸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村落中保存了很多的生态民俗。村落中的生态民俗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共生民俗、二是天地崇拜民俗。但是,在当下,较之传统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与传统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生态民俗受到极大冲击。社会在不断发展,依存在社会中的生态民俗也应当寻求新的发展,以期在当下继续发挥规范民众,与法律互为补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间美术与民俗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总的“生存与繁衍”意识,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渗透在他们生活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民俗志的写作存在民俗志文本与民间口头文本一样、没有叙述主体的缺憾,民俗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有确切的时空概念,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不仅关注民俗行为过程,也关注民俗中的情感和体验,把普遍、平常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个别的描述,在田野中发现故事.《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白彝跳弓节为个案,在对民俗志的传统研究缺陷进行了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上,对民俗志的“理想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民俗生活为之提供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以皖西民俗体育肘阁、抬阁为个案,研究民俗体育融入现代生活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皖西民俗体育“肘阁、抬阁”的传承和发展。结果显示:社会的快速转型给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对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体现出多元素融合的特点。充分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探讨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生成机制,才是民俗体育得以传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借用民俗形象极为流行,这类创作已经超现一段“风情画”的范畴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所借用的民俗形象是以留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为对象的。本文就民俗题材绘画的文化性质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现实意义表述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浦江沿岸村落生活中的诸多民俗现象表明 ,不能仅以“家族村落”的理念来认识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形态。虽然这一地区的小型聚落大多数是由同姓家户所组成 ,但是由若干相邻聚落中所有异姓家户组成的集体才是这里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在姻亲交往、土地制度、特殊职业和村庄对外势力等方面的传统习俗规范与文化心态 ,由于均牵涉到家庭之间的权益与地位关系 ,因而是我们掌握这一地区村落社会自治的情况时应当注意观察的事实对象。  相似文献   

17.
对典型屯堡村寨号营村展开扎实的田野调查,将聚焦的目标集中在乡村教育特别是民俗教育的主题上。通过号营村民俗教育的结构性呈现和分析,借鉴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襁褓”的说法,认为屯堡民俗教育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文化襁褓”。以此为前提又做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村落社区的公共知识、公共活动、公众空间、乡村社群四个相关互联的要素共同支撑起了“文化襁褓”这一概念,这对于当下的乡村教育,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亦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刘铁梁在中日联合农村民俗考察中①,我一直把村落集体的文艺活动作为自己调查的中心内容。民间文艺活动,在中国浙江农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节日仪式、宗教祭祀和人生仪礼等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村落中各种仪式的...  相似文献   

19.
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俗志在民俗学研究体系中占有资料基础部分的位置,但由于民俗学早已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必须直接“阅读”民众生活这个“文本”,故采取田野作业方法,所以民俗志就成为代表本学科特点的和占据主体位置的“研究方式”。在对此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民俗志研究者应进一步增强学科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实际包含着两个方向:检验修正与填补开拓,均关系到民俗学理论的建构。民俗志目前面临有“民”与“俗”即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由于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使民俗志文本模式正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