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侠义精神论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侠义精神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千古文人侠客梦;重诺轻生侠义行;为国为民侠之大;近世仁人犹重侠。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侠义精神与文人情结结下了千古良缘,成就了千古文人侠客梦;旨在躬身践道的侠义精神得到历代百姓与文人的称颂与首肯,其深层原因就是重诺轻生侠义行;为民即是为国,为国即是为民,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为国为民侠之大;侠义精神迎来了它发扬光大的暖春,此皆归因于近世仁人尤重侠。本文的研究旨在总结中国侠义精神的基础上,为当代的武术文化的复兴、武术教育的深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姜钦峰  朱应臣 《高中生》2011,(1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传统士人几乎都有以笔为剑、尚气任侠的梦想。陈平原教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梳理过"侠"的观念,认为"侠"是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融合,是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融合。目睹世间种种不平之事,"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  相似文献   

4.
武侠剧通常以人们所熟悉的著名的武侠小说为基础,以侠客以及相关人物作为主人公,对侠客的绝技与侠义行为进行描绘的电视与电影。武侠剧是0对于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以金庸的相关作品改编的武侠剧作为基本论述对象,谈一谈武侠人物塑造技巧问题。金庸系列武侠剧之中“将出奇的遭遇作为人物塑造的促进因素”“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与详尽的细节进行人物塑造”“武术、侠义精神与爱情相结合的人物性情塑造”三个较为突出的武侠人物塑造技巧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文献中载录了形形色色的侠客义士,在此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未有此类人物的记载.自汉以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侠客形象,唐代文人更有意识地创作了侠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极富正义感的侠客形象.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侠客义士相比,唐人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更为多样;更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之气;其中出现了众多的侠女形象.  相似文献   

6.
清代公案小说《狄公案》在着重展现狄仁杰清官形象的同时,也对狄仁杰手下出身绿林的乔太、马荣以及江湖之士赵万全等豪侠形象进行了独特的刻画,一方面,这些江湖豪侠虽然不似《三侠五义》等作品中的侠客那样作为主角占据叙事的主要篇幅,但他们依然协助狄仁杰屡破疑案,并体现出粗豪侠义之气;另一方面,该书作者在以传统侠义观念衡量、判定这些人物的过程中也投射出其对于江湖之士、武林侠客重诺好义这一传统美好品格的肯定与倾心。  相似文献   

7.
清末时期,侠义精神体现出更多的时代色彩。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借鉴,试图将侠义精神改造为可资“新民”的道德体系,这一点,得到了同时代的思想先驱如杨度、马叙伦等人的应和,以及诸多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的自由阐发。而体现在文学方面,一是诸多的原创侠义小说强调了侠的为国为民的特征,二是不少翻译小说也为这种侠义精神新质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然,这些小说在倡导新的侠义精神的同时,也不免掺杂了一些传统因子。  相似文献   

8.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侠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兴起就一直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观念和认知态度。随着封建王朝进入鼎盛期,侠义思想和侠文学的发展也在唐代步入高潮。众多文人士子在诗文中歌咏"侠",甚至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侠义形象的小说。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传世的1400多首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侠"的作品,但诗人长期被认定"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其对侠义精神的认识往往被人忽视。以杜诗为研究基点,试对杜诗中所反映的侠义精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滥觞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至唐传奇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并且影响到后世的武侠小说及元明清戏曲传奇,随后在晚清,《三侠五义》崭露头角后,各种武侠小说成批出现,戏曲舞台也竞相搬演。进入20世纪后,在兵荒马乱的中国,武侠小说非但不曾消亡,更是形成了狂潮,长篇武侠技击小说数以千计,戏剧和电影争相改演。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接着从原则与信仰、反叛与依附、延续与没落等三个方面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侠义精神重"义",而骑士精神重"教";侠义精神有着"个人主义"的形式与"集体主义"的实质,而骑士精神有着"集体主义"的形式与"个人主义"的实质;随着历史的前进,侠义精神与骑士精神分别遭遇了延续与没落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的研究,以便更深入地认知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2.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构建重要的一面。侠义精神在很多层面更近于是儒家思想的补充和扩张,是诚、信、忠、勇、义等儒家思想在民众中从底层开始的实践和落实。侠义精神在中国民间,受到的更多的是儒家精神的影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从忠信、勇义、人格自由方向均有对侠义精神的体现。从《论语》的文本内容来分析《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异常活跃。他们很多人恪守传统儒家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或以天下为己任,厉行忠义;或尊经法古,净化世道人心,其精神一直为后世所称道。但与此同时,传统士大夫身上的消极性因素此时亦得以放大,其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异动倾向。而传统士大夫理想人格的扭曲,对北宋政局产生了很深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相当丰富,它与法治并非水火不相容,如侠义精神中的见义勇为、重诺守信等品质在今天的法治语境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法治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良方,有必要从传统文化如侠义精神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以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和《神雕侠侣》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武侠文化的范畴,但英雄和侠客文化内涵毕竟有别,英雄呈现出浓度的杀戮倾向和血腥味,人物也较具古典色彩,侠客则跳出了江湖快意恩仇的窠臼,人物性格丰富,英雄追求建切立业,难免忍辱负重;侠客淡泊功名,因此能够笑傲江湖。英雄和侠客有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英雄是侠义文化流变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夷坚志》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有许多侠义小说,这些小说多以宋金战争为背景演绎故事,塑造了女性侠、文人侠、士子侠、市井侠等类型众多的侠义之士,他们的侠举义行不局限于为市井细民打抱不平,有时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融入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从中可以看到,宋人的侠观念更宽泛了,侠内涵更丰富了,侠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女性一直是历代文人常写不衰的对象.文章以古代和现当代的两个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的作品为例,一个是北宋著名的大词人柳永的词作,一个是现代文坛沈从文的作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类特殊的女性形象——妓女.他们对妓女形象的描写体现出了文人对以妓女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人生的关注,更蕴含着从古至今传承不变的文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侠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在民间获得了更广泛的存在领域,现代乡土文学家们自觉不自觉地从中寻找到创作的文化支援。沈从文强调游侠的古典气质,东北作家群笔下的胡子们完成了从绿林好汉到历史英雄的质变.四川袍哥也是新文学中叫得响的人物形象。乡土小说显然继承了民间“小传统”,从而在文本中显现出潜行隐构的民间侠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血色浪漫》是都梁的一部优秀作品,文中主角钟跃民经历了当代中国历史,有着和社会时代紧密联系的人生经历。他的行为契合着中国传统游侠的各种基本特征,始终都在证明着一种桀骜不驯的自由精神,展现出一种现代意义的游侠色彩。该文从游侠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特征及其文学意义出发,分析钟跃民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其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游侠特征,揭示出其自由精神对于现代人关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文脉浩荡,滋养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民国时期是一个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山东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教育家。他们自幼胸有鸿图,先后受过传统私塾和新式学堂双重教育,学养深厚;后游学日本,研习教育;归国后传播新知,兴校办学,传承文化,为近代山东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言行彰显了鲜明的士人风骨: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赤胆忠心的民族气节,扶危济困的侠义心肠。他们是近代山东新式教育的奠基者,堪称后辈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