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2.
李艳霞 《考试周刊》2008,(3):176-177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像<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本文从孟浩然的两望庐山看他对山水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人又称“孟襄阳”,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凡论唐人山水诗,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但二人的心境与情调却有所不同。王维少年得志,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孟浩然则不然,中年始动功名之念,入京失意,浪隐襄阳,诗中显示寂寞忧愁的心境,于清旷冲淡的诗风中折射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而盛唐诗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坛上群星璀璨,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构成了盛唐气象最耀眼的色彩。孟浩然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受南朝诗风的影响,清新脱俗,深得当时及后世盛誉;其亦仕亦隐的情怀也让后人评说不已。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幼年苦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青年时慕庞德公高风,曾与张子容一同隐居在襄阳县东南的鹿门山。据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  相似文献   

5.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家简介]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大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时代著名的“布衣”诗人。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襄阳隐居和漫游中度过的,因此山水田园就成为他创作的主要题材。《过故人庄》就是孟浩然的一首很著名的描写田园生活的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作者探望故人庄的缘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老朋友,这里首先扣题,引出作者要去探望的“庄主”,同时也交待了两人非同一般的关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第五册《孟浩然二》载:“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一作嶂)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一作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标题为《登安阳城楼》.(中华书局1985年第三次印刷本,1657页.下凡引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各书,皆只注明书名及页数.)查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刊影印本《孟襄阳集》、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校刊本《孟浩然集》、汲古阁藏《五唐人诗集·襄阳集》、光绪十三年(1887年)印行《唐四家集·孟襄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据明铜活字本影印《孟浩然集》(见《唐五十家诗集》)等版本孟诗集,皆录载是诗,其标题文字,均作“登安阳城楼”.明初高棅(1350——1423年)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8.
包佶诗作年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估于贬岭南前作《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对酒赠故人》、《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答窦拾遗卧病见寄》;从岭南北返到兴元元年赴京前作《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秋日过徐氏园林》、《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翻经台》。余诗皆为贞元年间所作。  相似文献   

9.
<正>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他四十岁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以布衣终身,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孟诗以五言为主,前人以"空淡"二字概括其诗之特点。何为"空淡"?我们先来读读他的《晚泊浔阳登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此诗写自己长安落魄后扬帆归乡,千里迢迢,不见名山一座,落帆于浔阳城下,方见那香炉峰。此时,想到了东晋的高僧——远公,不禁怀念起他在尘外的踪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名山极多,五岳之外,还有终南、青城、苍梧、峨眉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都在一方面或几方面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但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来说,没有哪座山可以和庐山匹比。公元六、七十年间(东汉明帝永平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初与中国的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魏晋之际又与唯心主义玄学相杂糅,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处于支配思想的地位。而庐山就是汉唐时期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早在东汉,山上寺院多至三百八十余处。东晋时,精通般若性空之学、被后世净土宗人尊为初祖的高僧慧远,在庐山生活了三十五年,并死在庐山。他所创建的庐山东林寺,还有西林寺,以及山南“五大丛  相似文献   

11.
"诗的孟浩然",是指孟浩然人即是诗,诗就是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孟浩然"诗意地栖居"在唐代开元盛世有佳山秀水与先贤胜迹的襄阳、"先人留别业"的涧南园,使生存变成真正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诗。孟浩然的一生,是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孟浩然研究论文的分析和整理,从中得出了这三十年研究的重点和特点。并通过对比第一个十年与近二十年的研究情况,总结出两个时间段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规律,从而窥见孟浩然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王辉斌教授主编的《孟浩然大辞典》可谓最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二题     
孟浩然的《春晓》主旨,是通过爱春、惜春的感情,表现了自己作为隐士的自由自在。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就是写对春天的热爱或留恋。孟浩然作为一个隐士,是一个淡泊于功名的真隐士,而不是充满愤懑的不得已的隐士。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18.
武进汤用中的《翼駉稗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文言小说集。汤用中约生于嘉庆六年(1801),道先二十九年(1849)尚在世。《翼駉稗编》作为蒲松龄《聊斋》之拟流,兼有《阅微草堂笔记》的特点,虽不可与二者比肩,但在道光后期文坛上确实是比较突出的,并且影响到《夜雨秋灯录》等小说的创作,因此鲁迅、谭正璧、孙楷第诸先生均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通过多角度对比,诗人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