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三小节的教学内容。它是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之后的又一知识扩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第一,能排除周长“负迁移”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把学生“三混淆”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加以完善和发展;第三,注重比较面积和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我根据本书课的教学任务,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巩固、深化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学会比较面积和周长的…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总复习中《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练习课。上一节课学生已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解决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总复习中《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练习课。上一节课学生已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解决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图形的面积”是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初次接触有关面积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学会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进而理解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一、通过实物的观察、操作,建立面积的概念在讲解面积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操作实物,用手摸自己的铅笔盒,用眼睛观察实物:长方体的物体、正方体的物体、圆球、不规则的物体,理解物体的表…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与“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对此,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七册教材,在让学生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特意安排了一节“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内容的学习,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扫清障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思考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在练习十八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三年级下册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在练习十五又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前者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后者的编写意图是在对比中进一步加强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在同样的正方形中剪掉同样的小长方形,不管怎么剪,剩下部分的面积都是一样的,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相似文献   

7.
吴晓丽 《广西教育》2014,(28):50-50
正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来自柳南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分别执教一节复习课: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第一位教师开课直奔主题,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步,整理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平面图形,主要由"说图形""描周长和涂面积""说周长和面积公式"几个教学环节构成;第二步,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在"生说师板书"的几个平面图形上标出数字,让学生自行计算。这种教法,应是我们多数教师上复习课的惯用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回顾"上,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第二位教师走上讲台,提笔在黑板上绘出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然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师:兔子兄弟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帮它吗?(演示多媒体课件)。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块地用的篱笆长度不同?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能帮兔子兄弟解决这个难题。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个环节的教学捕捉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呈现出兔子兄弟种的两块地,即面积相同但周长不同的两个长方形。采用这形式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收到了从思…  相似文献   

9.
舒燕 《江西教育》2011,(5):40-41
前不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一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老子的这句话来概括潘老师这堂课的特色,我觉得是最恰当不过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分析、质疑等方法,反复让学生实践,探究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学背景】浙教版教材将原本属于不同内容领域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乘法分配律”、“两位数乘两位数”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中。从算理上将面积计算与乘法意义沟通起来,注重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基  相似文献   

11.
“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概念和公式较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因此,搞好这一单元的教学工作有重要意义。本单元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引导动手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  相似文献   

12.
“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是一首“老曲新唱”的经典“曲目”。因为“图在形上”,所以借助物体上的图形认识周长是本节课的显著特点。本节课,我们试图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周长”产生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建构周长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一、把握教材 ,定位目标(一)教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即将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一节数学概念课 ,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目标基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 ,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教完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测量”时.经常会碰到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混淆不清的情况.不仅计算方法混淆不清,而且计量单位的选用也错误百出。究其原因,还是在初学“周长和面积概念”时,要么体验得不够深刻、充分.要么在学生大脑里没有区分建构好这两个概念。为了让学生能理清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四次对比,  相似文献   

1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节。这节课可分为四段进行教学。第一段约5分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圆的图形)感知圆的面积的概念。第二段约20分钟,教师为学生创设圆的面积推导的条件,指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将圆的面积的概念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的概念,完成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圆的面积公式的新概念。第三段约13分钟,教师安排适量的口算题、笔算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三种类型练习,复习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段约2分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这…  相似文献   

16.
面积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几何初步知识概念课,纵观教材的编排,学生已经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周长,积累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周长"是"线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的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17.
<正>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基于课程内容的知识本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深度思考,发展核心素养。“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圆的周长概念,二是圆的周长测量,三是圆的周长计算。其中,圆的周长概念知识的本质是“长度”,即“圆一周边线的长度”;圆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本质就是“化曲为直”,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圆的周长之前,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有关知识。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线段之和,而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的长。虽然学生已经知道“周长”这个概念,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可以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自然引入新课。 下面是一般教法设计的片断: 一、揭示课题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周长以及计算圆周  相似文献   

19.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认识了长度单位及其单位间的进率等一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从线到面,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而,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以旧引新,注重知识的深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以及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然后运用已学过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  相似文献   

20.
<正>一、缘起:一个无人回答出来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一次听随堂课,听了“圆的周长”这节课。一开始,教师从周长的概念迁移出圆周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紧接着教师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了追问,当问到第三个问题时,全班无人举手。【原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