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更要求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和树立学习新理念、现代学习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应树立四大学习新理念:变革性学习理念,全面性学习理念,创新性学习理念,灵活性学习理念;应树立十大现代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造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优化学习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92名初中英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就所得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初中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倾向以及学习风格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初中英语学习者倾向于审视型、视觉型和独立型的学习风格,而最不喜欢的是分析型的学习风格;听觉型、独立型、分析型和冲动型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而依赖型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效果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学习关系着学习型组织的有无和兴衰成败,关系着员工能否活出生命的意义,但现在我国还有不少学习型组织没有取得学习实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学习中,学习型组织应该处理好五种关系:学习实效和学习型组织的流行热、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持久性学习和阶段性学习、整体学习成效和个体对学习的需要、对组织学习的领导和学习型组织领导者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行政组织理论和学理比较角度,对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概念: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转化机制、知识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和辨析,结果显示:个体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组织学习是个体学习的系统性整合,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学习的学习指导理念与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师学习的内涵是多元的。从学习过程看,教师学习是建构性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教师学习是参与式学习;从学习结果看,教师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教师学习内涵的研究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混合式学习综合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模式,让学生经历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该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云班课”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将该模式运用于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结果表明,混合式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成效更高;学习经验值与期末考核成绩具有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由于学习经验值源于学习活动的参与,为了改善混合式学习成效,该文提出教师应围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学习监控、形成性评价等方面改善教学策略;学生应在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反思等方面改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7.
场馆学习是一种以实物为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非正式学习,它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互动生成的学习环境、参与真实实践的学习机会以及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对优化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场馆学习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采用以项目驱动学习、以主题统整学习和以博物馆流程引导学习的实践策略,可以优化传统的育人方式和学校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问题,如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焦虑、学习疲劳、考试焦虑、学习自卑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因而,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和疏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探究式学习更加富有成效。但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网络学习对象、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对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了解并把握这些因素,才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编《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查问卷》,对1 3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主要由学习情感性、学习自控性、学习互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四因子构成;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中等水平,学习自控性处于中上水平,学习情感性处于中等水平,学习自觉性处于中下水平;但在学习互动性因子上,男生、音体美专业、文科以及大一和大三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学生则处于中下水平;不同性别、专业、学科、年级学生在学习情感性、学习自控性、学习互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四因子及总分上均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差异。为了解决上述相关问题,研究尝试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探索自适应学习的发展,发现自适应学习蕴含了学习主体的个体适应、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学习同伴的交互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全程性等基本内涵.解构自适应学习要素可以发现,自适应学习的结构元素包含人、学习场域、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考察自适应学习过程,自适应学习可以分为准备情况对接、学习行为调控和自我提升几个过程.同时,提出了促进自适应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师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需要而主动地学习,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教师的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特点。教师自主学习的类型主要有教师个体自主的理论学习、教师个体自主的实践学习、教师集体自主的理论学习和教师集体自主的实践学习等四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聚焦于"自我导向学习"和"智慧学习空间",设计了智慧学习空间支持的师范生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之后,文章在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开展了为期18周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自我导向学习对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和在线学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导向学习对学习者策略、资源利用两个维度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效果明显,但在态度维度提升不明显;自我导向学习整体提升了学业成绩,尤其是对低自主学习水平者的学业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效果更明显,但其在在线自主学习行为方面表现欠佳。最后,文章提出给予情感支持、设计多元智能活动组合策略和提供及时高效反馈的适切策略,以期在智慧学习空间中有效开展自我导向学习。  相似文献   

14.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文章针对传统层状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未阐明学习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不足,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理论研制了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动力模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选择促使学习系统开始运行,学习者的初始学习目标与其后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是维系学习系统继续运行的内在动力。学习系统在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认知诊断和自适应模型四者的协同作用下向学习者不断推送适切的学习资源,旨在消除学习目标与当前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从而使系统重新归于稳定。文章从系统动力机制视角,设计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包含的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自适应模型和认知诊断模型。研究将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学习模式的个性化和学习路径的多元化等表征样态越发凸显,由数字化学习过渡到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进而发展成智慧学习的多模态学习形式备受关注。厘清智慧学习的学习本质观、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构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回溯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泛教”思想及终身学校理念,分析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主张,发现该思想与泛在学习内涵实质联系紧密,二者共同构成“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教育思想。把握“泛”教育思想的本质,构建以学习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观可发现:学习观由知识本体论过渡到方法论、学习空间从一维扩展到三维、学习内容变得多而庞杂,继而学习方式需转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现象表现为学习内容选择的多元化、学习思维方式的碎片化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功利化。他们的学习动力困境集中于近景直接动力和远景间接动力等两方面,造成的原因是学生个体对学习行为的狭隘认识、社会支持系统对学习认知的引导缺失、“反智主义”思潮对学习价值的消解否定。对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当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加强学业发展规划指导工作、开展常态化学风建设活动入手,以期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学习对象的概念分析,论述了学习对象的内涵与特性。从学习对象的粒度、学习对象的编列、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关联、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1)等方面说明,在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时,如何有效设计学习对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逐步转型,教师应该建构适应转型的新教学思维,从知识传递式教学思维转向知识建构式学习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建构新思维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内涵思维:从"知识教授"到"问题学习";模式思维:从流程式的传递型模式到内涵式的建构型模式;方法思维:从"讲授教学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学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角色思维:从"接受者"到"体验者";方式思维: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生态思维: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复习思维:从"线性复习"到"回归复习";期望思维:从"感知学习"到"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19.
在线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缺乏实时指导,其学习效率与最终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自动评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实现及时干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课工场”平台上“WEB前端开发”课程为例,选取参与该门课程的14名学习者的1011个学习回合,以8种学习活动特征来表征学习付出,以回合成绩表征学习成果,并采用层次聚类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课程的学习回合可以划分为4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习效率,即低效型、低中效型、中高效型和高效型;评测学习效率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全程学习状态,并与线下的教师记录相对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动评测的结果了解全体学习者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课程,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的自动评测还可以作为个性化学习分析的依据,成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重要部件。  相似文献   

20.

Analyzing learners’ learning behaviors helps teachers understand how learning behaviors of learners influe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To determine which learning behaviors influence learners’ science-based inquiry learning performance, this work develops an xAPI (Experienc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based learning record store module embedded in a Collaborative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CWISE) to record detailed data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This work discusses whether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nd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among science inquiry competence, learning time,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exist, and examines whether remarkable shift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behaviors of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performances and inquiry competences exist by using 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 and lag sequential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quire ability, total learning time in the designed inquiry learning course, and learning time in an inquiry buoyancy simulation experiment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can predict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he learning time in the inquiry buoyancy simulation experiment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 The results of lag sequential analyses indicate that learners with high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high inquiry competence re-adjust hypotheses after performing an inquiry buoyancy simulation experiment, while learners with low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low inquiry competence lack this critical inquiry learning behavior. This study presen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to insight the effective learning behaviors in a web-based inquiry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mining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thus providing potential benefits in guiding learners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behaviors and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