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重视本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探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和文化。多元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人类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机遇。本文以归化异化为理论指导,采用异化策略下的直译、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和归化策略下的意译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减译、省译等翻译技巧,对广西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英译,通过准确的翻译,可以让他国人民了解和掌握广西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希望本研究能为传统体育项目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功能等进行分析。发展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作的方式,把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融入区域各族人民群众全民健身活动之中,奠定其生命之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使之具备发展动力;举办体育赛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走向世界;民族体育文化要融入旅游业之中,寻求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3.
论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历史知识习得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璐  吴新宇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142-144,14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历史知识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其结果不容乐观.分析了致使其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即:母学科发展现状的制约、史料挖掘的贫乏、中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理论发展的现实;从应用的角度阐述了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历史知识习得的重要性,提出了对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历史知识挖掘与整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体育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开发景区体育资源,创建并优化景区体育环境的策略,合理开发适宜景区的刺激性、挑战性体育项目和创办体育赛事,为旅游业拓展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以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的商业化运营不仅可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有力地促进体育项目的发展。目前,泰拳已经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搏击运动之一,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泰拳赛事商业化运作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我国泰拳赛事商业化构想:(1)制定泰拳赛事商业化发展策略;(2)赛制创新、改进规则;(3)突出赛事亮点、丰富推广形式,以期为我国泰拳赛事商业化运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节庆体育具有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改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推广现代体育健身项目和构建当代和谐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但当前仍存在现代体育项目唱"主角"、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难以有效满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缺失等问题.利用新假日制度夯实乡村节庆体育的文化根基,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乡村节庆体育的现代化,创新"官办"与"民办"结合的乡村节庆体育赛事运作机制,是乡村节庆体育得以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媒介在资本、技术、负载意识形态方面对奥运会的影响.主要结论:媒介资本解构了奥运精神,迎合了利益需求,奥运会的品牌化运作伤害了一些小的国家和体育项目,容易导致冲突蔓延,它转变了奥运组织的运作方式,改变了竞技规则与奥运呈现方式,导致奥运借助媒介传播意识形态成为可能等.  相似文献   

8.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的商业化运营不仅可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有力地促进体育项目的发展.目前,泰拳已经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搏击运动之一,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泰拳赛事商业化运作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我国泰拳赛事商业化构想:(1)制定泰拳赛事商业化发展策略;(2)赛制创新、改进规则;(3)突出赛事亮点、丰富推广形式,以期为我国泰拳赛事商业化运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体育项目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选择,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而民俗文化是我们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有生命力的体育项目需融合民俗文化.研究将民俗文化与体育项目设置开发相结合,以海洋体育项目开发为目的,以民俗文化为视角,以舟山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结合当地已有的民俗节日和传统体育赛事,参照爱丁顿体育项目开发“十二要素”,相应地从十二个角度对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辩证地分析,并对当地海洋体育项目的开发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进行市场化运作具有必然的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了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完善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舞龙舞狮是民族传统体育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从高校龙狮运动发展历程看到,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向现代竞技体育靠拢,人们有必要继承和发展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与世界现代社会文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薛浩 《湖北体育科技》2014,(11):996-998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龙狮起源、地域性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解读,追朔地域性龙狮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乡土理念与地域民俗的分析,导出不同地域龙狮运动特点与文化主题,并依托于地域文化主题串编舞龙舞狮套路,形成各地域性的主题龙狮文化。从地域文化特点与龙狮运动的文化形成出发,结合龙狮的主题文化特点,衍生出舞龙舞狮文化的基本特征,其舞龙舞狮文化特征表现为:舞龙舞狮文化的民族性,舞龙舞狮文化的民间性,舞龙舞狮文化的丰富性,舞龙舞狮文化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3.
龙狮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强的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幸福生活指数。加速高校龙狮运动发展就必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让龙狮运动进入社区。调查显示,江苏省社区体育中鲜有龙狮运动的身影,本文从普及全民健身的角度,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了高校龙狮运动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是必要可行的。认为二者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局面,并提出了将高校龙狮运动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是客家武术的精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制约,龙狮运动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阶段。文章通过研究应结合龙狮运动自身价值及闽西客家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自然旅游为依托、以民俗活动为载体、以龙狮运动进高校为契机,加强龙狮运动与客家民俗活动、闽西文化旅游建设及教育的结合度,从而促进龙狮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舞龙与舞狮运动对大学生心肺等功能的影响以及两个项目之间的差别,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龙狮队队员进行舞龙(五人)和舞狮(北狮)规定套路练习为测试对象进行心率、血压、肺活量体重指数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舞龙、舞狮运动均属于中、大强度运动;但是两种运动强度特点也有所不同,舞龙运动强调心肺的耐力、而舞狮则对爆发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与训练前相比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广西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运动步入高校体育课堂是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良好的高校教学环境为舞龙舞狮运动在广西高校中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江苏普通高校开设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的价值、依据及有利条件进行了探讨,对其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符合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合在江苏普通高校中开展。  相似文献   

18.
舞龙活动是中国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对舞龙活动体育市场的形成、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舞龙活动体育市场的发展策略:在学校大力开展舞龙活动,举行更多舞龙竞赛活动,对舞龙活动进行产业化经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粤西地区"年例"视域下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粤西地区"年例"视域下体育文化依附于年例节的活动中;不同地区体育项目有所区别,大部分地区以舞龙、舞狮为主,并逐渐增加了具有现代体育文化元素的内容。建议:充分利用并整合"政府、社会、个体"三位一体的资源,在秉承本土体育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注入大众化体育活动,形成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的"年例"体育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0.
舞龙舞狮运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随着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喜爱。通过对"中国知网"等进行"舞龙舞狮"的相关文献搜索,对近来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现状进行相应的总结概括,以便更好的了解国内舞龙舞狮运动研究的概况与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