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谈到作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蒸腾失水的重要门户"气孔",承担着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双重任务,所以是植物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一个必经途径.在教材中,也涉及到气孔开闭原理的论述,笔者研制了一种简单的教具,采用教具演示的方法,把相关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以下五点:①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②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CO2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③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④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⑤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三个目标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常因材料选择不当、方法不合理等,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实验进行分析,改进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观察叶片的结构”两个实验,延伸与拓展了“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实验,并取得了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旨在使学生认识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首先从绿色植物自身生活需要水作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内因。为使抽象的内容更容易接受,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实验工作的成果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的认识。接着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增强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将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练习画直方图作为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解读实验数据,认识植物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是不同的,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根毛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课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根吸收水分的具体部位,应让学生直接观察植物的根及根毛,估算根毛的数量和总长度,从而直观地认识到根毛的巨大数量及对吸收水分的重要性,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收水分”的意义。因此,根毛的培养和观察,就成了学好本节课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多次实验,总结的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1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中,“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清楚“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之后进行的。这样安排满足了学生“追根”的愿望,符合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对“水分如何从外界进入植物体各部”的学习。教材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及“水  相似文献   

7.
李雄军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7-28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第一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根适应吸收水分的特点;植物运输水分、有机物的途径以及导管与筛管的作用。并安排了根毛的观察、水分在茎内导管中运输的观察两个演示实验。由于大多内容属于微观水平,学生又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深刻理解,将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8.
《生物》第七册上第三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从多个角度阐明了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通过本节的讲述,要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水循环;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了解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练习解读实验数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为什么需要水、练习画直方图。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9.
“种子植物”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的第二节。  相似文献   

10.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有关植物生理基本知识的一节内容,如何开展教学及使教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呢?笔者经过实践,通过“找水”、“分析图片资料”、“解读实验数据”、“评诗、改诗”、“角色扮演”(萎蔫的菊花、沙漠中的仙人掌)、“给萎蔫的菊花浇水”、“了解家乡的水资源以及植被分布情况和缺水地区极其珍贵的水资源”等一系列探究、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第1课时) "的教学中,穿插多个实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问题为主线,在体验中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以“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先后进行了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适度整合教学、STEM理念下教学三个阶段的探索,实践证明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主题式教学,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同时,探索了STEM理念下主题式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七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节课里。讲述了叶片的结构和气孔的开、闭等内容。学生对课文中的气孔开与闭原理不够理解,特别是哪里外壁、哪里内壁,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讲清这个问题,笔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全班同学都能理解了。  相似文献   

14.
(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设计思路】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普遍具有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与叶片的结构关系密切,对促进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对植物自身以及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都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本节课将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将“科学探究”置于核心的地位。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郑家兰 《亚太教育》2019,(11):182-182
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水中的动物”“人体的呼吸”等课程为例,通过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生物学科中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6.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通过“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观察、获得证据——建构概念、发展思维——分析事实、思维迁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促进学生循证学习思维发展,落实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简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一节。笔者在参与教研活动时发现,多数教师认为本节内容相对较少而且简单,不足以支撑一节的教学,甚至有个别教师主张只用两三句话就可以完成本节教学。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多数教师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物教学》2016,(18):62-63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为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为例,采用巧设情境、任务互动、探索本质、迁移应用等策略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1、教材分析《蕨类植物》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第二课时,该节内容涉及的三大类群的植物,虽“低等”,但其在生物圈的作用不可或缺。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究学习了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尤其对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已有了相当的认识,这就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蕨类植物是这三个类群的“老大哥”,学习它对整节的教学有带动和统领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对整个植物类群将有一个总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