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其中的诗歌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诗歌与音乐、绘画,是三种看上去个性化很明显、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它们各自都散发着独特的、无尽的魅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歌与绘画、音乐从来都不缺少某种共性,诗歌绘画美和音乐美的存在使得诗歌的文学艺术魅力更加光芒四射。  相似文献   

2.
侯咏萱 《今传媒》2020,(4):151-152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为新古典主义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他艺术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佛罗伦萨画派和人文主义以及其生活时代的影响。他坚持追求绘画作品中的真实感,主张艺术要忠实于自然,同样"美"对于安格尔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甚至是他艺术风格的全部,他致力于追求古典艺术中那种理想与完美的形式。"真实"和"理想之美"作为其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也完美地融入在其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与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包含对爱友之美的赞颂,传达了诗歌艺术能够战胜时间实现美的永恒的理想。他的十四行诗以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要内容,描绘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美的理想。把美统一于爱中,爱又是美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美的事物,都与真、善分不开,也即真善美是统一的。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说过,“美就是真、善的形象表现,在前面两种品质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狄德罗的表述不一定准确,因为美并不只是一种装点,它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是把美离不开真和善的品质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广告的美也离不开真与善,广告创意必须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唤起人的审美感受,才能获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录像艺术之父""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他早年初期的求学经历和与约翰·凯奇相遇对他影视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分析他与激浪派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激浪派在白南准的创作艺术中所起到的作用。追探白南准艺术作品中包含的艺术价值以及创新思维,从而得出白南准作为一个当代世界级的艺术大家成功的原因,以及他给后代进行艺术创作带来的指导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很赞成一位印度诗人的说法,他说,诗歌应该把现代文明连皮带骨消化掉。"——唐晓渡23年前,一场现代诗的"群体大展"拉开了诗歌商业化的序幕。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面临"诗歌如何处理与大众文化关系"的命题。"诗歌不能娱乐致死,"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说。  相似文献   

7.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8.
杨敏  马云燕 《新闻爱好者》2011,(24):158-159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提出的"非个人化"诗歌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长诗《荒原》被誉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扛鼎之作,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荒原》以其杰出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为象征主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江娜 《大观周刊》2012,(41):339-339
美术课堂教学本身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如果教师能细心寻求,深入钻研,精心设计,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美的环境,插上美的翅膀,实现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姜椿芳与狄德罗黄鸿森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问世了。此时,不禁想起它的倡导者和首任总编辑姜椿芳,同时想起世界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在西方一向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因为他主编...  相似文献   

12.
书架     
《出版广角》2013,(8):92-93
《我们所有人》作者:[美]雷蒙德.卡佛著舒丹丹译版本:译林出版社2013年6月版定价:58.00元卡佛诗全集《我们所有人》自1996年起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相继出版后,引起了英美文学界的关注和评价。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前美国诗人学会主席卡罗琳.基泽尔就曾说,"假如卡佛不写小说,他会被公认为极好的诗人,正如事实本身。"卡佛最好的诗就像他短篇小说的缩影,卡佛诗歌形式自由不拘,诗歌与散文或小说文本叠加,与他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鸟·兽·花》是劳伦斯最优秀的诗歌集,诗集使用独特的借物喻世手法,在对自然倾注爱心的抒写中,隐含着他对存在的情感与思考,也蕴涵着他的诗歌艺术追求。他强调的是从迷人的瞬间中把握真实,从拒绝永恒中挣得自由,从摆脱稳定中获得创新,这是劳伦斯对"崭新的诗歌"的定义,是他诗歌艺术追求的三个纬度,也是他坚守诗人职责的生命基点。他的诗歌、思想、血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伍珺  王艳 《新闻爱好者》2011,(24):143-144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无论是议论政事,还是个人抒怀,都显得生动活泼、行云流水、姿态万千。其实,苏轼的散文,除了自然流畅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文体和艺术之间的渗透与融合,融入了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手法,使人读后如临其境,有一种诗情画意的体验。本文从诗意美和绘画美两个角度,分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春发 《大观周刊》2011,(21):61-61
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李金发应该大书一笔。虽然他真正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可谓昙花一现,但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实践。他那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实践给草创时期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成为“现代派诗”第一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他是可以和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相提并论的现代著名诗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移植、引人中国,宣告中国新诗进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阶段,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性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认为:“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诗歌成就中,除去‘朦胧诗’在反思历史和艺术革新方面的贡献是别的成就无可替代之外,唯一可与之相比的艺术成就,则是女性诗歌创作”,给予了女性诗歌以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上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女性诗歌的出版有直接的关系。80年代:出版助推女性诗歌集团化写作出版物作为文学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媒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诗集的出版对女性诗人主体的张扬和具有中国女性主义特色的集团式写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无论是议论政事,还是个人抒怀,都显得生动活泼、行云流水、姿态万千。其实,苏轼的散文,除了自然流畅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文体和艺术之间的渗透与融合,融入了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手法.使人读后如临其境.有一种诗情画意的体验。本文从诗意美和绘画美两个角度,分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春发 《大观周刊》2011,(18):139-139
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李金发应该大书一笔。虽然他真正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可谓县花一现.但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实践.他那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实践给草创时期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成为“现代派诗”第一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他是可以和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相提并论的现代著名诗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移植、引人中国。宣告中国新诗进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阶段.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9.
强薇  段一 《兰台世界》2015,(3):98-99
作为齐梁之际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吴均在诗歌方面的文学成就卓著。诗歌上继承"永明体"的衣钵,而且对音律协调和新诗体有过很深的探索,诗歌中有种自身风骨"清拔有骨气"。他还独创了"吴均体"对后人在诗歌创作上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宋名臣蔡襄是"宋型文化"背景下北宋士大夫形象的典型代表。蔡襄的人格精神在他的诗歌与书法创作中呈现出审美情趣及风格特色的共性,其诗文创作与书法创作有着互通互补的关系:诗歌倡"文以明道"的思想,书法尚"中和"的审美观念,诗歌和书法"中庸"的儒家品格互补。诗歌博采众家,书法转益多师,诗书"有意复古"的创作实践互通。诗歌重"道",书法重"神",诗书注重主体思想的创作倾向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