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美国综合社会课程中,地理素养的形成是社会科的目标之一,地理学科为社会科的学习提供空间视角,地理技能是实现社会科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些充分地体现了地理学习在美国综合社会科中被赋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试图以美国社会科中的地理教育为例,阐释在我国综合社会课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加强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全球最早在基础教育领域开设综合型社会科课程国家,其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以20世纪2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论著成果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考察美国百年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问题发现,聚焦四大主题:价值(地位)论、历史教学(实施)论、教科书历史(内容)建构论、历史深度认知论,呈现三大特征:融通社会科的素养教育使命、关注社会科中历史教育微观、凸显历史(核心)概念指引教学,对我国综合型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推进具有重要启示:争鸣分歧中达成社会科中历史教育价值共同意识;持续推进中加强社会科中历史教育多维研究;迈向核心素养课程实施中重视核心概念引领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3.
陈新民 《教育学报》2003,(11):40-4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初中实行综合社会科的改革。在社会学科中,历史与地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历史和地理的内容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美国在这方面的改革经验,希望能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美国中学社会科中的历史与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民 《学科教育》2003,(11):40-4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初中实行综合社会科的改革。在社会学科中,历史与地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历史和地理的内容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成为许多教育工作关注的问题。本主要介绍一下美国在这方面的改革经验,希望能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教育是美国基础教育社会科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课程设计体现了课程全球化、课程的本土化、课程的个别化的"三重化"过程.给我们启示是课程设计权利交给学校和教师,以多元文化角度开发课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衔接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循序渐进化,始终贯彻社会科课程目标的宗旨要求;始终关注渗透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意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社会科课程的诞生地 ,社会科课程在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教育的进步、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化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把其历史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分别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重视核心概念已成为国际教育的共识。全美社会科协会研制的美国社会科核心课程标准缘于美国教育与时代的变革及适应美国教育政策的需要。对该标准框架及美国纽约州K-78年级社会科核心课程标准历史部分的微观剖析发现,该课程标准研制聚焦核心概念的整体性构建、重视核心概念的连贯性设置、关注学科领域概念融入设计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体系之中。研制呈现的课程标准显著特点对我国社会科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综合的社会科课程的国家,1916年社会科就被定为学校的正式科目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都效仿美国,相继开设了综合的社会科课程,课程的综合化成为公民教育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开始尝试开设综合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我们自身缺乏经验,关注国外特别是最先设置社会科课程的美国的经验,也许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学校里把社会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设的国家,作为社会科的诞生地,也是关于社会科教育理论最为繁杂且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早期,历史、地理和公民就是中小学最重要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学校里把社会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设的国家,作为社会科的诞生地,也是关于社会科教育理论最为繁杂且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早期,历史、地理和公民就是中小学最重要的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历史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程也相应得到加强。到了20世  相似文献   

11.
This empirical study uses content and frequency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Big History Project (BHP) online curriculum represents different racial and cultural groups within its units fusing science and history. The prevalence of a Western Civilizations perspective in curricula offers a challenging irony: that world history could be culturally irrelevant, or inaccurate, for non-Europeans. Drawing on Indigenous, postcolonial and critical social studies scholarship, this study offers a new framework identifying five attributes of a Eurocentric World History curriculum and uses it to analyze BHP. Findings reveal that BHP materials promote Eurocentrism through its content and source selections, across all five attributes of the framework.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有:两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时颁行,与《思想品德》内容重复,与小学和高中缺乏合理的衔接。《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的优化,需要确立核心概念,统合两个课程标准,实现社会科课程一体化和"一贯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concepts of ‘tradition’ and ‘authority’ are generally understood to be problematical in history curriculum design. Drawing on MacIntyre’s account of disciplines as social practic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o the contrary, these are concepts that ne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any curriculum theory that attempts to build a school subject on the foundations provided by a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history education, there is a strong consensus towards deriving the ideas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and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history curriculum theory to account for the concepts of ‘tradition’ and ‘authority’ as they exist in disciplinary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此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就“综合”而言的攻关课题较多,其中如何综合其学习内容的立场和视野、原则和方法,既关系到教科书的编写质量,也涉及教学的成效性,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对该课程的贡献的角度,考察其内容精选视角和整合原则,着眼点应当是谋求公民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为大学、职业及公民生活做准备的社会科州立标准框架:提高K-12年级公民、经济、地理和历史学科严谨性的指导》(C3框架)中提出了推动探究在课程实施中落地的指导框架——"探究弧"。该框架围绕问题、概念、证据和行动四个维度对社会科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意在通过探究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为更好地参与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我国德育课程可以考虑借鉴"探究弧"将学生发展作为核心的理念及其在课程方案设计、跨学科教学实施和教学过程中多种能力融合培养等方面的经验,提升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以专题的形式编写,便于学生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引发思考和总结。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时序混乱及历史情节纵横联系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前后衔接和过渡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新课改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概念史是通过研究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接收、转移和扩散来揭示概念是如何成为社会和政治生活过程的一种方法。在概念史的研究中,存在着"剑桥范式"和"海德堡范式"的区分,前者从概念与修辞之间的关系入手来研究概念史,而后者重点考察社会转型和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总体说来,两种范式都涌现一些代表性成果,但方法论层面并未达成一致。在当今形势下,概念史研究者通过加强文字和图像关联性的分析拓宽了研究领域。对概念史发展历程和趋势的考察,也为当代中国的概念史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这一课程在继承传统历史课程有益经验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当代,中国大学历史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历史教育所包含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面对现实困境,大学历史教育应该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体现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面向大学生的通识历史教育课程将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用,成为历史教育振兴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