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现象的战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梅 《今传媒》2009,(12):118-119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3.
"很黄很暴力"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很黄很暴力"这个2008年第一个流行语.网民们恶搞此事时以暴易暴,使得被宣传机器伤害过的未成年人再遭伤害,尴尬之中难以继续.其实,这件事情以讨论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收场,浪费了资源.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4.
2007年末,由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采访引出的"很黄很暴力事件"在网络中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和众多的网络事件一样,网民们对-位年仅13岁的小学生的非理性对待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是与人肉搜索相伴的一个词语。什么是网络暴力,至今在法律界并没有准确的概念界定。本文就以"雷政富事件"为例,简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1.何为网络暴力有专家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暴力的大致发展过程是:首先通过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而引发网络"义举",继而多种媒介参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最后,网络暴力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8.
在人肉搜索之风盛行的今天,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质疑声不断加大.在笔者看来,这种质疑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的角度,善于利用"网络暴力"的价值,将其作为社会监督、思想教化以及舆论引导的社会公器来对待.  相似文献   

9.
程刚  张卫军 《新闻世界》2010,(7):212-213
自2006年"虐猫女"事件开始,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铜须门"事件、"姜岩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负面后果,网络舆论甚至逐渐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冲击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作用及其预防对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暴力是以网络为载体,用言语攻击的形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思想或心理上对他人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的行为.这种无形伤害他人的行为正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启了一个新的网络群氓时代,网民也得到了"网络暴民"的称号.代表事件有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4月的"铜须门事件",2007年11月被称作"铜须门事件"翻版的"小三事件".  相似文献   

11.
"网络暴力"一词在人们看来并不陌生,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也很多,比如"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等。《人民日报》总结了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①在2012年7月6日上映的电影《搜索》中,女主角叶蓝秋因为"公交车上不让座"事件遭受网民的"人肉搜索"与集体讨伐,最终在巨大压力与绝症的折磨中选择了自杀。叶蓝秋的遭遇十分符合网络暴力的特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迅速被全国知晓并且让人们对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不依不饶呢?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的平衡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辉蓉 《青年记者》2007,(20):81-81
2003年孙志刚事件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成功案例,合理的舆论监督,经网络媒体的放大,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舆论监督,则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的乱源。2006年震惊中外的"铜须事件"在全球媒体的惊呼声中落幕,《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CCTV等中外媒体对这起网络事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词: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并不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在网络上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卷入对当事人的声讨中.到底是道德声讨还是网络暴力,这已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17.
网络,本该是普罗大众们发表意见的平台,可是,在现实中,网络往往会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往往会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近年来,国内的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言论暴力事件",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从"流氓外教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此类事件屡见不鲜.自从<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上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后,国内的一些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很黄很暴力”到“艳照门”、“范跑跑”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每一个事件几乎都以一个或真或假、或实或虚的争议话题为由头,先是在网络上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9.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胡闲鹤 《视听》2021,(1):176-178
在国内外轰轰烈烈的MeToo运动背景之下,2020年4月以来的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多次掀起网络舆论热议乃至舆论场的撕裂.通过李星星事件寻找"完美受害者"的迷思甚为典型,加深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社交网络上出现了至少两轮关于事件"反转"的讨论.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以李星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