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薇 《新闻记者》2006,(3):35-36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我国的受众研究正体现出从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趋势,以“受众为中心”传播观念的也被媒体大力倡导。但在具体的传播实践中,受众所真正享有的中心地位却有待质疑。由于业界把“受众参与式”节目作为体现“受众为中心”传播观念的主要方式,故笔者从“受众参与式”节目人手,对受众在节目中享有的实际地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马丽 《视听纵横》2005,(6):99-100
人们习惯把“受众通过一定的途径(如热线电话)反映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媒体运用自身的优势为受众排忧解难”一类的节目称之为“投诉节目”。  相似文献   

3.
倪瑜 《新闻记者》2006,(12):34-35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互动”业已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生存之道。在媒介“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受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更是消费者,受众就是媒体的“上帝”,谁能争取到越多的受众,谁就能够生存下来。广播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短信等方式调动受众直接参与节目;电视可以邀请观众参加节目录制的全过程。进行现场互动,屏幕下方“移动用户发XY到8888。联通用户发XX到9999,赢取千元大奖”的字幕也是越滚越“火”:网络更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互动上占尽优势.  相似文献   

4.
《“受众参与式”节目的尴尬与超越》一文,以“受众参与式”节目为例,对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所处的尴尬地位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如何超越“演播室受众”的尴尬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分析《超级女声》文本,发现无论是节目形态的规制还是节目的制作过程,其特点都可用“互动生产”一词来揭示。传者与受众大范围的全程互动,即传者力邀受众参与节目的建构。受众大范围长时间积极参与是《超级女声》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超级女声》产生了两个事件公众:一是粉丝公众(歌迷),粉丝公众是在观众如痴如狂的热情投入中形成的;一是思想公众,思想公众则是在关于《超级女声》比赛意义的激烈争论中形成的,是公共生活中的思想者。“粉丝”公众行为富于创造性,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规制了节目赛事的公平公正性;思想公众“思想”富于建设性。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节目品位。这些充分印证了费斯克“两种经济理论”揭示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具有实践性、生产性和主动性,受者也可能是传者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莉 《新闻前哨》2001,(9):24-24
主持人节目与主持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不太长,但发展迅速,已经开始脱离初始的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众所周知,主持人是主持人节目的产物,而主持人节目的成功与否,主持人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括电视等大众传媒在本质上讲是单向性的,为了完成传媒与受众的互动与传输,主持人节目形式弥补了这个不足,主持人在传媒与受众之间搭起了“连心桥”。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传输过程中如何搭好这座“桥”,如何让节目传播与观众的反馈在“桥”上畅通无阻,这是主持人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就是主持人与节目各环节的“融合”。 主持人个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受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的接受,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在信息互动的过程中,受众不总是被动的,他们也常常反过来影响传的认知和行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有了长足发展,经历了综艺节目(如《正大综艺》)、游戏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益智节目(如《幸运52》)、“真人秀”节目(如《生存大挑战》)等若干阶段。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除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人自身努力之外,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也功不可没,受众通过收看与评价影响了电视娱乐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已进入“受众中心”时代,“受众意识”日渐体现在广播节目中,各媒体在对受众口味的揣摩中不断改革发展.广播节目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对局中,如何在提升节目品位上下功夫,做到节目差异化生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王鸣媛 《新闻知识》2005,(11):59-60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信息时代最令人注目、最令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艳羡和追求的职业之一。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娱乐性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吸引受众眼球的明星。当前,在传媒中有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叫做“人贱人爱”,即某些主持人以另类作秀方式主持某一档有受众参与的节目时,以“作贱”别人或“作贱”自己的方式为其特色。他们头脑机敏,语言风趣,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11.
从谈话类的节目传播特点上看,谈话节目.具备“平民视角,互动交流”的鲜明特征。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电视摒弃了受众的指导者、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根据受众的兴趣设置话题,或者预测受众的某种需要,并邀请嘉宾和观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成为一个各种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主持人节目,就是主持人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出现,为受众提供信息、与受众进行交流;同时,主持人还参加节目制播全过程,了解熟悉节目。甚至有些主持人还是节目的制作人,担负着从选题、录制、播出以及节目的导向性、思想性还有节目播出后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特征孙东海主持人节目这种形式在我国问世以后,给我国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给广播电视审美创造提供了新的天地,使受众得到审美愉悦。笔者根据主持人节目的实践,试图探索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特征。一、“我”与受众的交流感主持人节目以主持人...  相似文献   

14.
主持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正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主持人以“我”的身份,带着“我”的个性与特色走进千千万万受众的生活里,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广播电视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受众对主持人及主持人节目的期待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受众对主持人素质、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纵观目前国内主持人现状却并不让人乐观:有的主持人恩想道德修养、认识水平、审美情趣不够水准,在主持节目中表现出趋风、媚俗的倾向;有的主持…  相似文献   

15.
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来说,节目主持人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尤其是新闻性节目主持人,几乎每天都如约在各自的节目中与受众见面。他们的名字和形象家喻户晓,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也常常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他们既是节目内容的表现,也是电台、电视台的“台标”。主持人素质高低不仅关系自身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节目的视听率。  相似文献   

16.
肖雅 《河北广播》2005,(5):83-83,86
很多年前听到一位研究传媒的学者曾谈到美国ABC的一个理念,“特定的节目给特定的受众,满足特定受众的需要,特定受众的集合便是我们总体的受众世界”,当时的感觉是这一理念距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的广播不是要服务大众吗?然而,就如同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习惯于逛百货商场而不可能预见“专卖店”:“精品店”一样,随着“大而全”式的综合频道已无法满足受众细分的收听需求,广播从“广”到“窄”的潮流也在不断催生出各种专业频道的出现。那么今天,专业化的主持人行将替代“万金油”式的主持人也将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景观。这是一次新的梳理、新的整合、新的定位和新的突破,而主持人要想长期存活下去,就必须要到适合的栏目中去寻找自己,也就是说在专业化中找到专门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王晓燕 《视听界》2007,(1):103-103
一.身份:媒体和特定群体的发言人 专业频道和节目面对的是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这些受众有着特殊的利益需求。节目主持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观众的发言人。主持人对观众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满足来实现。所以,“类型化”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的并不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立,而是取向和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共生共荣。“类型化”节目主持人将受众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自身的传播目标,能够使媒介更好地完成对受众的有效引导,实现媒介满足受众需求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开口说话,司空见惯。但是否善于说话,“说什么、怎么说”则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化底蕴和个性魅力。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是主干,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语言表现尤为重要。在看电视节目时,观众“听其言、观其行”也了解、评价着节目主持人。如果主持人口不择言、表现不佳,不仅令观众扫兴,也会使大家对节目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9.
县级电视台做为电视媒体的最小单元,无论是覆盖范围、资本规模、还是人才资源,与省、地、国家媒体相比,都处于明显劣势。如果自办节目不能得到本区域内受众的认可,则事业发展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而办好自己的节目,必须坚持“受众本位”,走受众调研这条道路,建立自己的发展理论,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说新闻”类的节目逐渐增多,不少优秀的“说新闻”节目受到受众的喜爱。但是有的“说新闻”节目还有一些不足,试分析如下。一、一味追求语速快。有的“说新闻”节目,一味追求语速快,认为只有说得快才能说明嘴皮子溜。殊不知,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大脑也有一个反应过程,开机关枪式的语速令受众费解,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说新闻的语速应该以受众感到舒服、听得清楚为标准,这个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