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提出了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的概念 ,分析了使教育研究人员成为政策型研究者、使教育决策人员成为研究型决策者的原因和条件 ,讨论了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的标准和关键因素 ,并对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2.
教育决策过程中存在众多信息失真的现象,其中部分是由于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各自对政策信息的把握不到位,以及政策信息在三者之间不良传输而引起的.要避免此类信息失真,就应提高三者自身的素养和优化三者间的信息传榆渠道.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呼吁的教育政策研究者与教育决策者的融合产生了"智囊型"、"宣传员型"和"官员型"研究者,但由于研究者和决策者在时间要求、目标、行为方式和行为伦理上的差异,二者的融合存在着困境。具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是教育政策研究者一种应然的角色选择。这类研究者利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公共舆论从学术和政治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学术进步、谋求现实政策的改进,同时与决策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理论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理论存在着西化、忽视课程政策的研究、远离课程实施者等问题,笔者认为应构建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重视课程政策的研究;提升课程实施者的课程素质.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现象备受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有效的解决。人类学领域著名的"马林诺夫斯基之路",影响着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实践价值取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理论研究就是通过研究教育活动来重建其理论大厦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政策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相应政策的产物,一定时期的课程政策是一定时期的课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课程实践的现实选择出发,应当关注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而从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则是课程理论向实路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鉴于此,应当关注课程政策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开展课程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系列丛书”,以“探索决策理论、分析政策热点、积累历史资料”为宗旨,从政策研究的角度对当前中国教育中决策者和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涉及课程改革、高校扩招、创新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跨境教育、农村教育等,本丛书不仅彰显了教育政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且对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发挥了重要影响,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决策两个层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终身学习与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走向研究者逐渐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走向研究者还存在多重障碍,追根溯源,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包括职前与职后)是教师走向研究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领导学的发展和领导概念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应用,课程领导越来越成为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频词。国内外针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主要有实践取向、管理学取向、教与学取向、认识论取向四类,它们在理论基础、领导目标、领导主体、领导方式、理论优势等方面各有侧重,分别对政策热点、行政问责、师生需求、学科本质有着较高的回应度。西方课程领导的学术话语逐渐从教育学的外围走向了内层——从学校组织效能提升到教师专业发展再到学科知识内核;我国的课程领导研究长于回应现实政策问题,但未来还需进一步开拓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0.
课程理论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理论存在着西化、忽视课程政策的研究、远离课程实施者等问题,笔者认为应构建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重视课程政策的研究;提升课程实施者的课程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课程咨询机制的建立是课程运作正常化的逻辑起点,它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帮助决策者预测、分析有关情况,优化决策目标,拟制决策各种备选方案,供决策者选择,以防止或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决策失误,为课程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我们在分析课程咨询机制的功能、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课程咨询机制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ose and disrupt discourses dominating global development in an Englis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chapter. The study was prompted by a teacher’s encounter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 in a geography lesson in South Korea. I investigate the issues raised through the lens of a new curriculum policy in English schools called ‘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which forms part of England’s education-securitisation agenda, a topic of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llowing contextualization across research fields and in recent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olicy reform, I bring toge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rom curriculum studies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at do not usually speak to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a new analytical approach. I identify three key themes, each informed by colonial logic: ‘development’, ‘numerical indicators’ and ‘learning to divide the world’. The inquiry appears to expose a tens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of the textbook chapter and the purported aims of the British Values curriculum policy, but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e two to be connected through common colonial values. The findings are relevant to teachers, publishers, textbook authors, policy-makers and curriculum researchers. I recommend a refreshed curriculum agenda with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and ethical global relations at its centre.  相似文献   

15.
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关注课程改革,为课程改革提供背景素材;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并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度反思。统观这一过程,可见理论研究成果经历了一个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研究从高层理论设计、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专业支持、理论基础研究、评价标准制定、问题研究与反思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支持,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也为课程改革培养了理论工作者与研究型的实践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传播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把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在中国,尽管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关注,但深入的理论研究依然较为缺乏,对于课程的探讨更为罕见。本文依据课程研制理论的有关原理以及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和论证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of the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in the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future generations. There is wide divergence in the four jurisdictions of the UK. The humanities are perceived as important, in principle, though curriculum frameworks differ. However, the status of the humanities is often uncertain, in practice, given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outcomes in literacy and numeracy. There is a lack of robust research on how, and by whom, the humanities are taught. The more theoretical articles suggest that the humanities, broadly conceived, are an essential aspect of young children’s education – to enabl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culture and identity, and to develop the qualities and values needed in a diverse world. Additionally, curricular breadth is required alongside a realisation that narrowly focusing on propositional knowledge is limiting. While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whole curriculum, History, Geography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have key roles in meeting these aims and in engaging and motivating young children. A stronger policy steer is called for, to ensure that schools give more priority to humanities education, with greater investment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课程是基础,在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角度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曾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来分析如何才能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达到最优的配置,使高等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