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2.
好多编辑可以无知无畏。好的作者却像君子对“牛二”一样地躲着你——他们怕暴殄天物啊! 近期,国内一些出版社为适应图书市场竞争的要求,在编辑人员的分工上采用了编辑分工制,即根据工作性质将编辑划分为两大类:策划编辑和案头编辑,前者主要负责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后者则主要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整理。一些出版社虽然还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编辑的工作流程上也大致采取了这种办法。应当说,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符合现代大生产的流水化工作原理,有利于编辑们扬长避短——毕竟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全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出版业大发展。编辑人数成数倍地增加,有些单位大抓了经济效益和物质奖励,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只注意了图书市场的竞争,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严重影响了出版工作的健康发展,回顾过去,分析现在,思考未来,编辑从伍的思想建设必须刻不容缓地提到日程上来。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编辑队伍思想建设之本,深入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不懈地对编辑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能从出版社放出来呢?为什么各种黄色书刊能借出版社泡制出笼呢?为什么有些编辑不讲职业道德,不热爱本职工作,不负责任,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4.
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作者资源的开发需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建立健全作者档案:建立出版社自己的“马家军”;培养新作者;包装作者;包装概念;培养忠实的读者。作者资源的维护则依靠两点,一是增强比较竞争优势,用实力说话:二是取决于编辑个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5.
从前以为,当编辑,不过是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顶多也就是调整一下段落篇章加个标题什么的。此想法,其实大谬。一名作者,前后两次寄来同一稿件。起先只当是粗心或无意,然细一比较,发觉两次寄来的稿件在描述事件经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竟有一处重大改动:文中指导员的名字由前次的“张××”变成了“李××”,当然事件发生的明确地点“×连”也就被相应地模糊掉了。据此推测,“李×”肯定不是×连的,作者担心×连见笑便“顾左右而言他”,其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当编辑的,看着两篇稿件上均赫然盖着红色公章,亦不免吓出一身冷汗。作者…  相似文献   

6.
在跨入新世纪、新千年之初,适逢我社步入“知天命”之年,“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便是五十年社庆纪念文集的书名;也是我社为编纪念文集,向给予我们一贯支持的作者朋友们约稿的文章题目。作为纪念文集的编辑之一,我曾向编委会提出建议:邀请作者撰文应该是文集的重要方面,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是我们和作者共同担当的,出版社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图书建构,也是集优秀编辑人才之心智,精心设计的结果。“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仅要反映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也应该体现编辑与出版社的关系,编辑在出版社五十年的建设中不仅是为人作嫁的裁缝,而且是关系全局的设计师,许多大型丛书都是在编辑部形成规划,再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作经纪人“生财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作者向出版社或编辑部交稿的方式已发生了变化,不单纯是纸质文稿,已有磁盘(软盘与光盘)稿、电子邮件稿等,这些稿件可统称为“电脑稿”。电脑稿的出现为出版社和编辑部带来了较多便利:可免去文字录入工作,降低成本;便于编辑审稿加工,减少差错;便于出版社对稿件的存储等。同时也对编辑的加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编辑对“电脑稿”进行加工可分为以下步骤。一、检查与复制原稿作者交来的电脑稿有时分多个磁盘或多个邮件包,对此编辑首先要对磁盘或邮件进行检查。首要的是检查有无携带病毒,以免自己遭受不必要的损…  相似文献   

9.
某作者将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投寄到甲出版社(以下简称甲社)。甲社经过编辑加工,出版了该作品,并按国家规定向作者支付了稿酬,但从始至终未与作者签订合同。小说出版后不久,甲社发现乙出版社(以下简称乙社)也出版了这位作者的同一作品。甲社认为,作者是在将书稿投给自己后,又将同一作品投给乙社的,而  相似文献   

10.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11.
策划编辑作为图书出版的策划者和创意者,其能力和视野直接决定了一个出版社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是出版社竞争的核心因素.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法”的组稿及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编辑的潜能,培养编辑“定时爆破”(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与“定点爆破”(规定院校内完成任务)的能力,是促进年轻编辑快速成才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编辑以文字加工为主,而现代出版则对编辑的策划功能要求越来越强。原因很简单:出版社的经营色彩越来越浓,不再仅仅作为事业单位而存在;图书也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精神产品,其商品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作者求着出版社出书,而现在是出版社花大量精力、物力去挖掘、抢夺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所谓“优秀”,其标准就是能为出版社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形势之下,策划编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程瑶 《出版参考》2009,(24):23-23
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版行业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出版社把“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作为在市场竞争中的两大“抓手”,这本是情理中事。但是,有些出版单位却忽略了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工作,甚至把编辑加工环节边缘化,进而使图书出版周期缩短又缩短。客观地讲,出版物编辑加工工作的失位,是造成当前图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是当前出版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15.
王黎雅 《编辑之友》1990,(3):21-22,31
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达到两种基本功的结合,即“动”与“静”相结合的本领。“动”即要求编辑具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量,要能挖掘作者潜心著述的杰作。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哪一家出版社都要出好书、创名牌,谁也不肯让那些闪光的东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几乎每个编辑都会遇到作者自发地向出版社投稿的现象。一般来说,自投稿往往不大受编辑的重视,特别是重复的选题,“命中率”就更低了,退稿现象较普遍。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谨慎对待每一部自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和退稿,即使退稿也不应简单地一退了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 ,图书出版的竞争也步入“酣战”状态。作为出版社的核心力量———编辑 ,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新的挑战 ,时代向我们编辑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专”就是编辑需要具备的一项素质。   一、策划选题要“专”  选题是“种子” ,种子要是选得不好 ,长不出好苗 ,甚至发不出芽 ,编辑后期的工作再辛苦 ,发行人员再努力推销 ,也是白忙活 ,出版社一年的“收成”也会受到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读者需求的变化 ,主动送上门来能长出好苗的“种子”越来越有限了…  相似文献   

18.
先解题——本文副题中的“两结合”,指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结合。七年前,一个出版过自己杂文集的某杂文刊物编辑,在某地参加高等学校的自学考试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考题:杂文的定义答案:杂文是文艺性的评论批分:0 这位杂文编辑兼杂文作者的答案,为什么得了“0”分呢?因为,阅卷的标准答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吃了个“大鸭蛋”。  相似文献   

19.
《读者》办刊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独辟蹊径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创办于1981年。筹办时,全国正处于百业待兴时期,出版业主要是恢复和重建,杂志不到200家。许多“文革”中停刊的杂志正在复刊,也有许多家出版社正在筹办新的杂志。那么,甘肃办什么杂志好呢?甘肃地处大西北,经济落后,文化不很发达,作者队伍较弱,只有编辑实力可以有竞争的余地。利用我们的编辑优势,找出空白点,独辟蹊径,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是正确的办  相似文献   

20.
“为读者”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当前出版界的激烈竞争和重视经济效益的情势,读者意识应摆在何等地位,加强编辑的读者意识对出版工作有何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与夺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是每个有事业心的编辑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出版社编辑的读者意识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引玉之见。一、高校出版社编辑的读者意识,就是要把以大学生为主的读者群视为心中的主体,竭诚地为他们服务当作编辑工作的基础。所谓读者意识,具体说来,包括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